如果把新能源小型车市场比作一场持久战,那比亚迪曾经是最稳的那一支部队:海豚、海鸥一路冲锋,价格、配置、品牌力全面碾压对手,甚至直接重塑了 A0、A00 级市场的格局。
但最新销量榜单,却让人看到了一个正在被“围攻”的比亚迪。
10 月小型车销量前十榜揭晓:宏光 MiniEV 以 61506辆重夺冠军,星愿 44239 辆强势第二,而比亚迪的海鸥与海豚,仅排在第三与第六。
尤其是海鸥,24706 辆的零售表现同比暴跌 51.8%,这是一个非常刺眼的数字。

海鸥 10 月零售仅 2.47 万辆,但批发却达到 36604 辆,环比提升 5.8%。
这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
——厂家在加大出货,而终端卖不动。
这种“批发虚高、零售疲软”的现象,往往意味着市场热度下降,或者竞品施压导致经销商库存增加。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海鸥上市初期几乎无敌,五菱、奇瑞等新能源小车全线被压制。但一年多过去,对手纷纷打出了“更低价、更长续航、更大空间”的组合拳。
海鸥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五菱 MINIEV,而是 一整个价格膨胀、产品升级的竞争群体。

面对销量下滑,比亚迪并没有像 2023 年那样开炮降价,而是仅推出了:
蜜桃粉/海鸥白
北冰蓝/曜石黑两款双拼车色。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更像是“挠痒痒”,而不是实质性的提升。
为什么比亚迪不降价?
原因很可能有三:
① 行业“价格战停火”大势已定,不能再乱打持续 3 年的内卷价格战,官方都在喊停,比亚迪自然也要跟着稳住节奏。
② 2026 年新规将重塑产品定义,比亚迪要准备“大换代、大调整”智能化、三电安全、辅助驾驶标准全面升级,比亚迪不愿意在临近换代时硬打价格战。
③ 比亚迪重心转向中高端与海外,小车已不是战略核心2025、2026 年海外销量目标直指 90-100 万、160 万,海豚、元、宋都是走出去的“扛旗车型”,而国内 A00、A0 级利润极低,比亚迪没必要倾斜更多资源。
换句话说:
小车市场,比亚迪开始“不卷了”。

10 月份海豚销量回落至 1.62 万辆,同比下降 11.2%。虽然智驾升级持续推进,但面对新势力小SUV、小轿车爆发式入场,海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稀释。
尤其是价格在 8 万-12 万区间,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强:
新势力卷 NOA
合资卷安全
新车卷空间
电池卷能耗
而海豚现款平台先天不是为“高阶智驾”而生,这正成为它的短板。

从榜单看,比亚迪确实在小型车板块失去了往日的压倒性优势。
但如果从“战略高度”看:
这更像是比亚迪主动收缩非核心战场,把资源押在更能打赢的大方向上。
小型车市场:
单车利润极低
用户忠诚度弱
价格战频繁
安全、续航、空间难突破
而比亚迪真正要扩张的,是:
15 万以上主流家用市场
高端仰望、方程豹
纯电+插混双路线
未来 3 年的海外大爆发
换句话说:
比亚迪不是被抢走了小车市场,而是它开始“不抢了”。

比亚迪在小型车领域的统治力确实在下降,这是客观事实。
但这并不是“败退”,而是产业格局变化下的必然调整:
行业走向高价值化
新规倒逼产品升级
海外市场打开新局
价格战风险被限制
在这场长期战里,比亚迪选择把子弹留在更重要的战场。
而小型车领域,未来将成为多品牌混战、低利润拼杀的“红海”。
比亚迪的“离场”,可能恰好让竞争格局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