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马寅初向毛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毛主席却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一个令世人敬佩的观点! 马寅初,彼时已年过七旬,是新中国屈指可数的经济学大家之一,他留学美国归来,精于经济与人口研究,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也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智囊之一,1950年代初,他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时,逐渐察觉一个被忽视的巨大隐患:人口增长过快。 新中国刚刚站稳脚跟,百废待兴,但人口却在迅速增长,1949年,全国人口超过5亿,几乎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每年新增的人口,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总量,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农业主导阶段,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产出有限,住房、医疗、教育体系也尚未成熟,马寅初计算后得出:如果持续放任人口增长,几十年后中国将面临沉重的人口负担,甚至可能威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他开始深入调研,尤其关注城市工人和农村家庭的生育情况,在上海,他发现许多纺织女工平均要生五到六个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工作;在农村,孩子成群结队,家庭经济却捉襟见肘,母亲们疲于奔命,却也无奈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马寅初意识到,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将无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现代化,他提出,必须从政策层面引导人口控制,比如鼓励晚婚晚育,限制生育数量,并主张通过有计划的方式调节人口增长节奏,他将这些观点整理成文章,命名为《新人口论》,在学术界和政策圈内引起不小的波澜。 然而,这套看似合理的逻辑,却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战争,国家的工业化方兴未艾,经济建设急需大量劳动力,毛泽东当时提出“人多好办事”的口号,将人口视作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本,在他看来,庞大的人口是未来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支撑国家安全、发展和独立的重要力量。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毛泽东更倾向于利用人口红利推动“超英赶美”的计划,那时,全国各地大搞建设,156项重点工程铺开,工厂矿山遍地开花,技术虽可引进,但真正能操作机器、搬运材料的工人却必须由人来承担,没有足够的人口储备,工业化将寸步难行。 这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边是马寅初用科学模型推演资源与经济的极限,认为不控制人口将带来灾难;另一边是毛泽东用现实经验和大国战略判断,坚信人多是优势,是力量,这场博弈,最终以马寅初的建议被否决而告一段落。 1957年,马寅初不甘心放弃,又在《新人口论》中公开表达他的观点,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引发一场学术以外的风波,他的理论被批为“反动”,甚至被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北大校长一职也因此无法继续担任,他被边缘化,退出了主流学术舞台。 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止,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人口仍在快速增长,1970年,全国人口突破8亿,比1953年增长了将近3亿,这期间虽然粮食产量有所上升,工业基础逐渐夯实,但公共资源的紧张问题也日益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教育资源紧张、医疗体系负担沉重,开始逐渐显现出马寅初心中担忧的影子。 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重新思考人口问题,在经济发展逐渐稳定,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之后,过去“人多力量大”的思维开始受到挑战,试点性的计划生育措施悄然启动,逐步为后来的全面政策铺路,1978年,计划生育被正式写入宪法,1980年政策全面推行,此时,整个国家终于开始面对那场几十年前就被提出的难题。
1953年,马寅初向毛主席建议实行计划生育,毛主席却强烈反对,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
百年战争录
2025-07-28 15:57:35
0
阅读:264
雁南飞
1962年就提倡计划生育了,只是响应的少。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