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设下圈套,连周总理都中计,只有毛主席保持清醒,成功破解 “1936年1月的一个清晨,周恩来拿着密电,抬头对叶剑英说道:‘委员长答应合作了。’” 话音落下,窑洞里的灯芯跳动了一下,温度仿佛立刻升高。抗战呼声在全国此起彼伏,这封从南京绕道而来的密信,无疑像一剂强心针。然而,真正冷静的人不多,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 倒带五年,日军于1931年攻陷沈阳。张学良“东北不抵抗”退守关内,东三省仅用百余天便落入敌手。蒋介石却把主要兵力用于“剿共”,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枪口对准同胞,放纵外敌,这一决定在军政界已成公论的战略失误。 共产党被迫长征,却始终把日本威胁摆在首位。1935年12月,刚到陕北,毛泽东主持瓦窑堡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消息传出,西安、天津、广州的请愿人群越来越多,连国民党元老顾孟余都给蒋介石写信:“不合作,后果自负。” 蒋介石压力山大,内部外部都骂他。陈立夫献策:找苏联帮忙,用换取援助的办法绕开中共。陈立夫刚走到西北,便被日方密探跟踪吓得折返。计划流产,蒋只好回头另想办法——写信向中共示好,并安排宋子文通过宋庆龄递送。 宋庆龄素来主张联合抗日,得信后十分振奋,立即托上海地下交通线把信件交给董健吾。董一路昼伏夜行,于元旦前抵达西安,再由张子华护送至保安。周恩来先看到,激动得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就召集林伯渠、王稼祥研究回电草案。 毛泽东午后赶到,撑着烟杆把信读了三遍,没有表态。信里字字句句都是“共同抗日、大局为重”,还附带一句看似随意的条件——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受军委会节制。周恩来觉得“可以谈”,博古也点头。毛泽东却把信轻轻放在桌角:“表面是请我们抗日,骨子里是要我们缴械。”屋里顿时安静。 他随即列出三条底线:立即停止内战;红军主力原建制北上,不得裁减;释放被捕进步人士。电报发往南京。蒋介石回电很快,满纸“欣然同意”,但细节处暗藏机关——红军进入河北不得超过三千人,编制番号依旧由国民党决定,其余部队分散改编。周恩来再读才意识到问题,苦笑道:“委员长口气真大。” 毛泽东摇头:“谈不拢,就让他到西北来谈。”一句话,奠定后续局势。眼看谈判变数重重,西北局、红军总部、陕北政府多头做准备:联络张学良、杨虎城,形成对蒋的新压力;通过新华社向国际社会放话,强调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同时加紧整训部队,绝不让敌人钻空子。 巧合的是,张学良也恼火蒋介石不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夜,毛泽东早已预判南京那一套“削弱红军、坐大中央”的把戏不会收手。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拖是拖不住的。”事实证明,他判断准确——杨、张拉蒋到西安软禁,蒋这才被迫坐到谈判桌前。 事变期间,周恩来肩负和谈重任,往返将军楼十余次,蒋介石既尴尬又强硬:“我要回南京指挥全国抗战。”周恩来答:“停止内战,联合作为,才是出路。”僵局中,毛泽东通过电台下达指示:不杀,不软化,但务必让蒋签字。短短十三个字,道尽纵横之术。 协议尘埃落定,国共两党公开合作。八路军、新四军的番号虽冠上国民革命军,却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军主力三万余人完整北上;更多政治犯重获自由。蒋介石当初企图“借合作之名行收编之实”的算盘就此落空。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并未因胜利而自满,他在随后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到:“假如我们一时热血上头,看不穿对方的文字陷阱,就会把主动权拱手交人。”这句点拨被不少学员记在小本上,后来成为延安整风的重要教材。 回头再看那封信,它像一面试金石:周恩来出于求同,差点信以为真;蒋介石凭借老练,试图暗度陈仓;唯独毛泽东提前洞穿意图,把局面牢牢握在手里。正因如此,国共两党的合作才得以在相对公平的框架内启动,全国性抗战才能迅速形成合力。 抗战十四年,风云诡谲。蒋介石设下的那个圈套,是诸多隐秘较量中的一幕,却精准地映射出当时局势的险峻与博弈者的心机。历史没有如果,谨慎与远见让中共赢得了主动,也让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出现了转机。
蒋介石设下圈套,连周总理都中计,只有毛主席保持清醒,成功破解 “1936年1月的
旑旎映芙蕖
2025-07-23 22:57:02
0
阅读: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