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开始恐惧了,因为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好像润到印度了,他们去goodwill捐东西,发现收东西的是印度人。去chase银行办业务,前台是印度人,甚至连他们公司发物品的都是印度人,这就是美国印度化,印度神仙化。 这几年印度人拿的美国工作签证和移民名额涨得特别快,2023年他们拿到的工签和职业移民签证总数是咱们华人的6.5倍,单说H-1B签证,印度人常年占着七成以上的份额,2024年一年就拿了7万多张。 这么多印度人持续涌入,自然会慢慢填满生活里的各种岗位,从服务业前台到企业后勤,存在感越来越强也不奇怪。 更关键的是企业端的选择,那些坐在长桌后面拍板招聘的高管们,心里打的全是成本和效率的算盘。早从互联网泡沫那会开始,美国科技公司就发现雇印度工程师特别划算,同样的技术水平,能比招本地人省下四成开支。 现在这情况更明显,印度每年能输出23万IT毕业生,是美国本土的两倍多,人多选择就多,企业压根不愁招不到人。而且印度裔员工不仅起薪低,还愿意加班,项目赶进度的时候随叫随到,这种“性价比”正好戳中了高管们的痛点。 更要命的是印度裔在企业里已经形成了抱团效应,从谷歌、微软到IBM,不少巨头的CEO都是印度人,管理层里印度面孔也不少。高管们开会定招聘优先级的时候,自然更倾向于推荐熟悉的同胞,毕竟语言相通、做事风格也合得来。 这种层层传导的偏好,让印度人不仅在科技岗站稳脚跟,连银行、慈善机构这些和普通人打交道的地方,也慢慢成了他们的主场。 所以不是美国真的“印度化”了,而是移民政策的倾斜和企业逐利的选择,把大量印度人才送到了各个岗位上。 华人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本质上是职场和生活场景里的竞争格局变了,那些曾经以为是自己优势领域的地方,如今不得不面对印度裔的强势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