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新加坡的总统,总理以及新加坡的媒体对中国说什么,中方从来不予

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新加坡的总统,总理以及新加坡的媒体对中国说什么,中方从来不予回应。除了中国的网友在网上狂喷新加坡之外,中国官方对新加坡的所有言论一概保持沉默。 尤其是2025年这短短一个多月,新加坡两位核心领导人的涉华言论一个接一个,却始终没等来中方的只言片语,这背后可不是“没听见”那么简单。 11月初,总统尚达曼特意跑到美国华盛顿的IMF总部,对着一众国际政要放话,说中美关系得“稳字当头”,还话里有话地提醒中国,别一门心思搞“完全自给自足”,得继续跟美欧科技巨头保持“互相依赖”。这话听着像中立劝和,实则明摆着担心中国的技术自主之路,会打乱新加坡赖以为生的全球供应链格局。 没等这波议论平息,11月19日至21日的彭博社新经济论坛上,总理黄循财直接抛出更劲爆的“挺日”言论。他公开呼吁中日“搁置历史向前看”,更让人膈应的是,特意用日本单方面的称谓“尖阁诸岛”指代中国钓鱼岛,还大夸“日本是东南亚最受信赖的伙伴”,直言支持日本在区域安全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一连串操作下来,难怪网友们怒喊“新加坡胳膊肘往外拐”。 可要是琢磨透新加坡的“生存剧本”,就明白这事儿没那么复杂。这个面积刚过7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既没矿产也没耕地,全靠马六甲海峡的转口贸易和国际枢纽地位吃饭,用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的话说,“外交不能感情用事,谁能帮我们生存,我们就和谁合作”。 它最怕的就是中美真刀真枪对着干,全球供应链一断,它的饭碗直接就砸了。尚达曼的“供应链警告”,黄循财的“挺日言论”,本质上都是小国在大国夹缝里的生存焦虑发作,不是真要跟中国撕破脸。 中方的沉默,更像是看透了这层门道后的“懒得较真”。从1990年建交至今,中新关系早就是“利益捆绑体”,根据外交部数据,2024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1111.1亿美元,同比还增长了2.6%,中国已连续12年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国。 新加坡不但是中国在东盟的重要合作对象,更是咱们企业进军东南亚的“桥头堡”,苏州工业园运营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两国务实合作的标杆。要是为了几句争议言论就拉开架势辩论,反而中了西方媒体“挑唆矛盾”的圈套,把简单的合作搞复杂,最后吃亏的还是双方的企业和民众。 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别人一吆喝就搭话”的性子了。以前可能外交部发言人早就在记者会上把话说明白,但如今咱们腰杆硬了,更懂“抓重点”。新加坡的言论再扎眼,也没碰咱们的核心利益——既没否认一个中国原则,也没破坏双方的合作框架,顶多是小国在大国之间“走钢丝”的生存技巧。 这种时候保持沉默,既避免了被拖入中美对抗的舆论漩涡,又给足了新加坡台阶,比针锋相对高明得多。 网友们在网上吐槽,这份爱国心完全能理解。但官方得算“大账”:跟新加坡的合作,关系到咱们在东南亚的布局,关系到无数外贸企业的生计,总不能因为几句情绪话就全搅黄。西方媒体总盼着咱们跟周边国家闹矛盾,要是真顺着舆论的劲儿去回应,反倒让他们看了笑话。 说到底,中方的沉默从来不是“没反应”,而是“心里有谱”。新加坡的处境决定了它必须在大国之间玩“平衡术”,它的言论就像台风来临前的一阵风,刮过就散了。咱们该搞技术自主照样搞,该谈合作照样谈,这种不被杂音干扰、专注干实事的底气,才是真的强大。 等到咱们的产业链更稳固,合作的盘子更大,这些争议言论自然就成了没人在意的小波澜。毕竟,实力才是最硬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