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20 15:43:22

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时长白山电闪雷鸣,让众人感觉十分惊异,最终这棵山参被当做国宝收藏。 有人说,山参是有灵性的,它们在地底下沉睡几十年、上百年,不轻易露面,可那天,那棵超过七两重的野生老山参,还是被人找到了。 它的根须如龙爪,须茎盘绕,颜色泛着微光,重量超过350克,这在野山参中简直是“庞然大物”,就连见惯了大货的老参把头也连连倒吸凉气。 这事一传出,整个东三省都轰动了,那年头,200万是什么概念,一套城市里的单元房才几千块,而这棵山参,直接被定价超过200万。 有人说这价格虚高,也有人觉得它值这个价,理由很简单,这不是普通的药材,而是接近“活文物”的存在。 老山参在东北,被叫作“土中神草”,讲究的是“龄久、形奇、须长、筋硬”,这棵被挖出来的老参,年轮密布,估算生长至少在百年以上,它的须根已经开始木质化,参体紧实,形似人形,足可称为“参王”。 挖参的人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采参客,一开始是在半山腰下的石缝边,发现了一株长势异常的野草,用参锄轻轻一挑,露出的须根竟有筷子粗细,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山参。 野山参采挖,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不能用铁锹,也不能猛挖,要从四周一点点刨,像考古一样,怕伤了根须。 这一棵,用了整整五个小时才完整挖出,雨没停,雷也没停,但在场的几人谁都没说话,只是默默地干着,像是在做一件神圣的事。 据说,当它被成功取出那一刻,山上忽然风停雷息,像是长白山终于松了口气,有人说这是巧合,也有人信那一刻真的是“天地有感”。 这棵山参后来被送到吉林省相关部门鉴定,专家一看都傻了眼,它不仅年份久,而且形态完美,几乎没有任何机械伤痕。 有人建议拍卖,但最后还是被选中,由国家收藏,列为珍贵中药标本,存放在北京的中医药研究机构。 野山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作宝物,清朝时,朝鲜、满洲一带的山参常被进贡给皇室,乾隆皇帝曾有御批,称其为“天地灵草”。 而在民间,一棵老山参常常能换来一栋宅子、一匹骏马,甚至一门婚事,可真正能找到“参王”的人少之又少。 一棵山参,从种子发芽到成材至少要几十年,它们不像人参种植园里的“家参”,那是人工种出来的,五六年就能收,一位老中医形容得好:“山参是山的骨头,家参是地的粮食。” 这棵1981年出土的“参王”,还有个特别之处,它所在地的土壤,富含矿物质,长期无污染,这让它吸收了极其复杂的自然元素,也解释了为何它的体积、年份、药性都如此惊人。 另有说法认为,这棵山参或许不是完全自然生长的,而是清末时某位医师特意埋入深山“养参”。 这种做法被称为“放山”,即将幼年参苗种入深山野地,数十年后再寻回,但因为无人证实,这个说法至今存疑。 如今这棵老山参已经不再示人,保存于恒温恒湿的密藏柜中,它不再是药材,而成了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代代采参人从泥土中寻找希望的故事。 而当年那场雷雨、那位老李、那一小撮黄土,也早已成了东北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人们说,那天是山神开眼了,也有人说,是天命到了,谁也挡不住。 主要参考资料:《中国药材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东北山参探秘纪实》,《中国地理》2020年第4期

0 阅读:0
自然解说甲一

自然解说甲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