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皇帝刘承祐继位后,将父亲刘知远留下的托孤大臣近乎诛杀殆尽,领兵在外的郭威又气又惊,起兵造反。 公元951年正月,汴京的宫门还没完全打开,城里就传出了一件叫人瞠目结舌的事,小皇帝刘承祐下令,将扈三娘之子、老将杨邠和枢密使史弘肇,一起斩于街市。 这两人并不是叛臣,而是先皇刘知远临终前,亲手点的托孤大臣,换句话说,是刘家的“保姆”,是被交代了要“看好孩子”的人,如今孩子长大了,先把保姆砍了。 刘承祐登基的时候,才十七岁,年纪不算小,但也还未成年人的心性,少年天子,最怕的就是身边人比自己更有经验、更有威望。 这些托孤大臣,个个在朝中说得上话,说白了,他觉得自己像是皇位上的“寄宿生”。 起初,他还装得规规矩矩,可没多久就显出本性,喜欢斗鸡走马,沉迷声色犬马,对朝政提不起劲,最要命的是,他疑心特别重,觉得谁都想抢他的位子。 托孤大臣中,杨邠是兵部老臣,管着禁军调度,史弘肇当年辅佐先皇打下半壁江山,王章更是宰相出身,威望极高。 他们虽老,但都在兢兢业业地帮刘承祐理政,偏偏刘承祐觉得,他们才是“掌权”的人,自己只是“挂名”的皇帝。 一开始,他试探着削权,调兵不通过杨邠,任命不问王章,后来干脆下黑手,设宴设局,借杀鸡儆猴之名,一锅端了托孤三臣。 这一夜,朝中上下乱作一团,有人连夜逃命,有人装病不出,而远在河北的郭威,听到消息时,正领兵驻守,他听完军报,当场摔了茶碗,连声骂道:“小子不仁,何以服众!” 郭威不是别人,他是刘知远的老战友,早年间在并州一带并肩作战,刘知远登基后,重用他为大将军,镇守河北,是北方最有兵权的大将之一。 郭威这人,表面上老实,实则心思极细,他知道,朝中一旦清洗老臣,下一步就可能轮到他这个“手握重兵”的人了,果然,没过多久,朝廷派了新使者,要求他交出兵权,返回京师“协助辅政”。 这封诏书,郭威看都没看完,就撕了,他知道,回去就等于是去送命,于是他召集亲信,开始筹划反击,他不说“造反”,只说“清君侧”,把责任全推在刘承祐身边的宦官和小人身上。 造反这事,最怕的是“名不正言不顺”,郭威聪明,就打着“为先帝清理奸臣”的旗号,他在檄文里写得清清楚楚,刘承祐逆天忘恩,滥杀老臣,已失人心,愿诸侯共讨之。 河北一带本就对刘承祐不满,郭威一声令下,兵马如潮水般南下,沿路州郡纷纷响应,有些地方守军甚至连箭都没放一支,就直接开门迎接。 刘承祐这边,一开始还不以为意,他觉得郭威不过是“犯上作乱”,靠几封檄文吓不住天下,可当京师周边的州县一个个倒戈,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他急调禁军,设防汴梁,连夜召集残余的旧臣商量对策,但这时候,朝中早没了主心骨,托孤三臣已死,剩下的不是墙头草,就是缩头乌龟。 刘承祐曾想亲自上阵指挥,还穿上盔甲,在宫门前“训兵”,可他连马都不会骑,连持剑的姿势都不对,被士兵私下嘲笑为“纸糊皇帝”。 不久之后,郭威兵临城下,汴京守将不战而降,刘承祐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入宫中,他试图逃亡,但被宫人告发,最终死于乱军之中,年仅十九岁。 郭威没有急着称帝,他先是“迎立”先皇的义子刘赟为帝,自己做了节度使,可没多久,刘赟“暴病而死”,众臣“劝进”,郭威才顺势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刘承祐不信人,反被人所害,他想掌权,却没本事撑起江山,他以为杀掉老臣,就能独掌大权,结果连命都没保住。 主要参考资料:《旧五代史·后汉本纪》、《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九至二百九十一
刘备昭烈这两个字的含金量已经说明一切了[6]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