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0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20 14:43:14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00发子弹。” 王云蓬没反应过来,先是愣住了,随即脸色变了,他低头扒饭,不敢说话。 马宗英是谁,她不是将军,也不是干部,就是个农村老妇人,可在当地人眼里,她可不是一般人。 她的丈夫和大儿子,早年是冯玉祥旧部,后来参加抗日义勇军,死在日本人的炮火下,她的小儿子马占魁,是八路军的一员,她自己,在村里靠种地过活,却偷偷为游击队送情报、藏武器。 就这么一个老太太,成了日本宪兵眼中的“重点人物”。 说起王云蓬,那是她侄子,年轻时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做过地方小职员,抗战爆发后,他投靠日伪,被任命为村维持会秘书,整天穿皮靴,骑高头大马,成了村里的“红人”。 按理说,这样的亲戚,早该断了来往,可马宗英没断,她还主动请他吃饭,这顿饭不是为了亲情,而是为了命。 马宗英早就知道,游击队最近缺弹药,日军封锁严,八路军队伍只能靠老百姓一点点支援,她听说王云蓬手里有“批条”,能从日本人那边调配“治安用物资”,她盘算着从他这里弄点子弹。 弄子弹不是说说而已,那时候一颗子弹值一条命,300发就是300条命,可王云蓬是汉奸,万一他告密,自己全家都得死。 她不是没考虑过后果,但她还是问了,饭后第三天,马宗英收到一包布袋子,打开一看,里面是300发7.92毫米步枪子弹,用黑布包得整整齐齐。 没有纸条,也没人说话,可她知道,这是王云蓬给的,后来王云蓬被捕,1943年,日军在一次清乡中发现他私调军火,认为他“通八路”,将他秘密关押。 村里人都说,他是“良心发现”,才偷渡物资给抗日队伍,也有说法认为,王云蓬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在村里的面子,不敢真拒绝姑妈,只得硬着头皮“帮一把”。 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子弹确实送到了,八路军冀南支队的一个小分队,靠着这批弹药,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巡逻小队,缴获了武器和地图。 这场伏击战后来被称为“牛角岭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极大地鼓舞了当地老百姓的士气。 马宗英没说过这件事,她继续种地、养鸡、给游击队缝衣服,直到1951年,她去世前,才对孙子说过一句话:“那天我赌了一把,命是捡回来的。”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拿自己一把年纪去换几发子弹,可在那个年月,很多人都愿意这么干。 抗战不是前线士兵一个人的事,山里的老太太、放牛的孩子、赶集的小贩,都是战争里最朴素的一环,他们没有军装,也不打仗,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打”。 马宗英不是英雄,她做的事,也没人立碑立传,可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把胜利一点点地凿出来。 这件事后来被冀南抗战史料记载为“民间支援特例”,也被地方党史资料中提及,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只是一个老太太和她的侄子,在一顿饭桌上的默契较量。 没有大场面,没有枪林弹雨,只有一口羊肉汤,和压低的声音。 主要参考资料:《冀南抗战纪实》编委会资料(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国共产党冀南地区抗战史料汇编》,中央档案馆编

0 阅读:36
自然解说甲一

自然解说甲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