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日,我军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经过上海,双机立即关闭无线电联络,同时减慢速度,降低高度。飞临浙江路桥机场后,双机迅速落地,隐蔽到机库中,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
1964年12月2日,一个寒冷的冬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悄然展开了一次高度机密的行动。两架歼-6战斗机从青岛秘密起飞,向南穿越上海上空,随后关闭无线电,降低高度和速度,最终隐秘降落在浙江路桥机场。这次行动为何如此隐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探寻那未曾公开的真相。
20世纪60年代,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局势异常紧张。台湾海峡作为东西方博弈的前线,军事对峙从未停歇。国民党空军依仗美国支持,使用RF-101“巫毒”侦察机频繁侵入大陆领空。这些超音速侦察机速度快、高度高,配备先进相机,专门拍摄军事目标,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64年,侦察活动愈发猖獗,迫使解放军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当时,解放军空军的主力战机是歼-5,性能远不及RF-101。歼-5最高速度仅0.93马赫,升限不足,无法有效拦截敌机。国民党空军借此优势,多次低空飞越大陆机场,挑衅意味明显。面对这种局面,解放军急需提升防空能力,而歼-6的出现为扭转劣势提供了可能。
歼-6是中国仿制苏联米格-19的超音速战斗机,1963年投产,速度可达1.45马赫,升限58700英尺,远超歼-5。1964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其部署至沿海要地,以应对国民党空军的威胁。这次秘密南下行动,正是歼-6投入实战的第一步。 行动过程
1964年12月2日清晨,青岛流亭机场接到命令,两架歼-6准备就绪。飞行员接受严格指令,任务要求全程保密,避免敌方侦测。从起飞到降落,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演,确保万无一失。
战机起飞后沿海岸线南下,飞越上海时进入关键阶段。飞行员关闭无线电设备,避免信号泄露,同时降低高度至数百米,减慢速度以减少雷达反射。依靠导航技术和地标指引,战机顺利抵达浙江上空,最终在路桥机场完成隐秘着陆,随后被迅速转移至机库。
降落后,部队立即展开针对RF-101的战术训练。指挥部制定“快三准”原则:快速起飞、快速接敌、快速开火;准确判断敌机位置、精确接近目标、精准打击。地面雷达系统升级,专门捕捉低空目标信号,为歼-6提供精确引导。 行动成果
1964年12月18日,国民党一架RF-101再次入侵。路桥机场指挥部迅速反应,歼-6飞行员王鸿喜奉命出击。在地面引导下,他成功锁定目标,击落敌机,残骸坠入温岭以东海域。此战证明了歼-6的性能和战术的有效性。
这次胜利极大震慑了国民党空军,迫使其减少侦察行动。被俘飞行员谢翔鹤提供了关键情报,进一步增强了解放军的应对能力。随后的几个月,歼-6多次成功拦截敌机,标志着解放军在台湾海峡空域的防空力量显著提升。
歼-6的部署和实战成功,不仅提升了解放军空军的战斗力,也推动了雷达技术与空战战术的发展。低空拦截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增强,为后续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这次行动反映了解放军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智慧。通过隐秘部署和果断反击,中国有效遏制了外部威胁,维护了领空安全,展现了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
1964年12月2日,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开启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这次行动的成功,是解放军智慧与勇气的结晶。你如何看待这次行动的意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