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小山谷里,竟然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军,他们装备精良,一眼望不到头,看到这骇人的一幕后,志愿军师长起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念头! 那年朝鲜的初夏,前线突然静得出奇,风穿过山谷,把泥土和硝烟的气味一同送进战壕,志愿军58师刚从金化撤下来,伤病满营,弹药紧张,粮食更是见底,几辆缴获来的美军卡车,装得不是补给,而是转运不及的伤员,黄朝天站在地图前,没有说话,他知道撤退是命令,但也知道,如果现在撤,后边几万人的命就都栽在这里了。 美军的推进很快,南边的公路上,坦克履带压得碎石发出金属般的咔哒声,空中盘旋的直升机像是随时准备俯冲下来的鹰,这是一次有计划的突击,不是常规的试探,敌人打得快,节奏狠,明显是冲着切断东线志愿军的退路来的。 58师的人数不到八千,真正能拿枪上阵的不过五千出头,黄朝天将全师拆成四层布防,在地图上圈出十几个高地,标号、配兵,各自为阵,工兵连连夜上山,挖坑道,布雷,设置爆破,没有多少重装备,只能靠人力把炸药扛上山,有的坑道是硬在冻土里刨出来的,没有木材支撑,战士们就用身体堵住缺口,静静等着信号。 拂晓时分,美军的机械化营开始推进,八辆谢尔曼坦克开路,后面是一个步兵连,公路中段刚驶入埋伏圈,侧翼山坡上的无后坐力炮就开了火,前三辆坦克当场起火,后排的急着倒车,结果压上了反坦克雷,公路立刻被堵死,美军步兵下车想组织反击,却被从山头滚下的手榴弹打得抬不起头,山上机枪点少,但角度刁钻,打得敌人完全抬不起头。 白天,美军开始反扑,105毫米榴弹炮密集轰击,平均每小时投下三百多发,天上的F-80和B-26一轮接一轮扫射,山头被反复炸出焦黑的坑洞,战士们躲进坑道,有的干脆趴在泥里不动,弹药稀缺,谁都不敢轻易开火。 到了夜里,志愿军开始反击,小股部队分散穿插,贴近敌人阵地,用爆破筒破坏坦克履带,一个工兵班贴上坦克时,敌人正换岗,没人发现他们,等爆破筒一响,坦克直接翻在路边,但他们也没能全部回来,有人被碾断了腿,还拖着身体拉响了索。 黄朝天每天都走遍几个高地,他不写报告,不等命令,只问各地情况,他知道,只要多守一天,后方的兵团就多一个突围机会,补给线被炸断后,连队开始断粮,一个班长背着三箱子弹走了十公里回来,腿上的血已经把裤子染透了,他没死,是大动脉被划破,用布条死死绑住才撑回来。 到了第五天,敌人换了打法,飞机不再打前线,而是专打通讯站和补给点,志愿军的电台信号断断续续,伤员也送不下去,黄朝天知道不能再守死阵地,于是调集所有还能动的兵力,对美军展开反突击,他将部队分散,从各个山口同时下山,目标是敌人前沿的指挥所,没有炮火掩护,全靠近战,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弹药车队被炸,通讯兵被俘,指挥系统中断了一整天。 但美军很快又组织了新的进攻,第七次攻势开始时,天正下着雨,敌人把最后一个装甲连调上前线,志愿军的阵地告急,黄朝天下令引爆预埋的弹药桶,两侧山坡顿时成了火墙,树干炸飞,木屑和火星飞进坦克舱口,有人刚钻出驾驶室就被当场击中,敌人再次退回谷地。 十三天内,美军动用了超过三万发炮弹,击退七次大规模进攻,志愿军击毁坦克二十一辆,击伤三十九辆,还击落直升机两架,弹药三度用尽,粮食两次断供,阵地没有丢一寸。 战后,黄朝天没有因此升职,他那次抗命被军部批评,还写了检讨,他在纸上只写了一页,最后一句是:“不打,那些兄弟回不来,”这句话后来被留在军档案馆里,没有删,也没有改。 撤出阵地前,他亲自检查了每一个高地,每个战壕,每个哨口,他要确认没人被落下,清点人数那晚,雪地里蹲着一堆人,谁也没说话,出发时是近四千人,能站着走下山的不到八百,剩下的,不是在担架上,就是永远留在那里了。 美军后来在回忆录中称这场战斗为“战术意外”,他们不明白,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志愿军为什么还能守住阵地,但对58师来说,没有什么意外,每一个坑道、每一个爆破点、每一寸阵地,都是靠血和命换来的。 黄朝天后来被调回国内,担任守备区司令,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旧地图,那是朝鲜战场的原图,上面全是红笔圈出的高地编号,地图上有弹孔,是当年从阵地撤下来的原件,他从没换过。 有一次新兵整理资料,看到那张地图,问他怕不怕,他没回答,只是在地图边缘那句用钢笔写下的话上点了点头,那句话是:“我们在这里,挡过他们,” 多年之后,这句话刻在了他的墓碑上,没有官职,没有军衔,只有这句话,风吹过墓地,枯草低伏,那些没有名字的战士仿佛也都在沉默中点头。
1953年,为摸清美军阵地虚实,连长命令一名志愿军战士去抓个"活口"。谁知小战士
【1评论】【3点赞】
用户15xxx19
真英雄!
破冰泳者
致敬英雄!!!
木偶剧团
可是电影里彭总表扬了黄师长,要他写检讨的是些什么人?这些人后来反而官越当越大吧?
鹿山闲云
铗汉柔情[点赞]我们不打,兄弟们就回不来[点赞][点赞][点赞]致敬黄师长和58师的勇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