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吃完饭后,像往常一样去了实验室。谁知这一走,却像人间蒸发了一般,丈夫因找不到她,差点翻遍了北京城。10多年后,儿子打开门,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定睛一看,却是消失了多年的母亲。
那日,王承书吃过早饭,便去了实验室,但这一去却一直没有回来,丈夫张文裕出去寻找未果,回到家里却在她的书柜上发现一张字条,上写六字:勿念,归期未定!
1964年4月,邓小平和彭真到铀浓缩504厂视察工作,在陪同人员中,邓小平一眼认出了王承书,不禁说了一句:原来你在这里。
1959年时,邓小平在群英会上与王承书有过一面之缘,对这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女博士印象深刻。
后来邓见过她的丈夫张文裕,张在无意间曾谈起,王一夜之间凭空蒸发的事,所以,邓在504厂见到王时,才会如此诧异。
原来在她消失的日子里,钱三强给她安排了一项绝密工作,这项工作要求绝对保密,连丈夫张文裕都不能告诉,而且可能要和家人分开很久,或许还要隐姓埋名一辈子,而王承书默默接受了这个任务。
王承书,191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家境优越,从小受到优质教育,在数学和物理上早早展现出学霸天赋,数学成绩次次都是第一。
1930年,她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燕京大学物理系,女性报考理科,在当时也是比较罕见的,一般都是报文科,而王承书有自己的理由,她说::如今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年代,而我们中国的科技却十分落后,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就是我报考的理由。
进入大学后,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时燕京大学物理系招收了13名学生,她是唯一一个女生,到毕业时,她的成绩是全系第一,后来她顺利考取了物理学硕士,这在当时的女性群体中,更为罕见。
抗战时期,她与自己的导师张文裕相恋,后走入婚姻,婚后二人南下到西南联大任教,教授物理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1941年,王承书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在拿到巴尔博奖学金后,便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她被录取属于特招,按学校规定,不招收已婚妇女,但王用她的才华令学校破了例。
在美研学期间,她与自己的老师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于1951年提出一个被后来称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了物理学界,至今仍在沿用。
此外,她还是科学界第一个证实索南多项式的学者,总之,王承书在美取得了傲人的科研成果。
按美国规定,连续在美居住5年即可申请加入美国国籍,但王承书和丈夫都拒绝加入美国籍,他们的心在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便马上申请回国,但美国当时为了限制华人回到中国,不惜出台禁令,百般阻挠他们回国,而且对华人科学家进行监视,钱学森、王承书等人都被监控了起来。
不过王承书还是将900公斤的书刊和资料分成了300多份邮包提前寄回了北京,这为她后来回国减轻了负担。
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与美方就双方平民归国问题展开多轮谈判,最终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国战俘为筹码,交换了一批被美国扣押阻拦的中国科研人才,这其中就包括钱学森和王承书。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归国之路也不顺利,王承书和丈夫带着儿子归国途中,就遭到了美方人员的严厉搜查,行李被翻了个底朝天,皮鞋被割开,钢笔被拆散,就连书本都是逐页检查。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方海关人员要求她脱下高跟鞋,要检查她的鞋跟,因为他们怀疑鞋跟里藏了微缩胶片。
但最终的小丑只能是那些无聊的检查者,一番搜查后,他们一无所获,同时还有一脸失望。
后来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一定要回国?王承书说:“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越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1956年10月6日,在她的日记中,她这样写道: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真正有意义生活的日子开始了,离别15年,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今后,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果然此后,她经历了事业中的三次转型。
第一次,1958年,钱三强找到她,希望由她挂帅筹备建设热核聚变研究室,两年后,王承书成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领军人物。
就在学界期待她有更深入的研究时,她却“消失”了,因为她又有了新任务。
第二次,1961年,钱三强又找到她,希望她带头去做高浓铀研究,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原子弹研制的成败,但是需要高度保密,与家人要分离很久,多久没有限定。
这也是邓小平为何在铀浓缩厂见到她的原因。
第三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钱三强又邀请她,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王承书再次接过了重担。
1977年,64岁的王承书回到北京。儿子打开门,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一看却是她消失已久的妈妈,他上前抱住妈妈嚎啕痛哭。
而王则轻抚着儿子,说:“长大了,比我都高了。”
1994年,王承书病逝,享年82岁,临终前,她捐出全部积蓄,遗体捐赠医学院,在遗嘱中只有八个字:我这一生,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