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戴笠收到一份批捕申请,上写:李时雨有通共之嫌,请批准逮捕。戴笠看后,

青史如烟啊 2025-07-25 16:37:52

1943年,戴笠收到一份批捕申请,上写:李时雨有通共之嫌,请批准逮捕。戴笠看后,却一笑了之,答复是:“此人我很了解,他不可能是地下党!须详查再核,不可逮捕!”

戴笠到死都不知李的真实身份,李时雨潜伏敌营10多年,是我党一名出色的老牌特工,有“窃听器”之称,刘少奇曾说:他一个人顶三个师,那么李时雨有何传奇之处呢?

李时雨一生经历了三重身份:共产党员-汪伪官员-军统特工,当然后两重身份都是工作需要,从他的身份,不难想象,他工作环境的复杂。

1931年底,李时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便加入了隐蔽战线斗争,潜入西安“剿总”,打入东北军内部。

这份工作是托同乡张学孟谋到的,而张时任警卫办公室主任,有了这层关系,李出入张公馆如入无人之地,他经常与那些警卫聊天,从他们口中套取情报,直到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李才撤出了西安。

他回到天津不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北平被占,他只好留在天津。1937年8月,日本在天津成立了一个治安维持会,而该会的总务科科长吴光弼曾在张公馆工作过,与李是旧相识。

李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向党组织申请加入此会,方便情报传递。组织同意后,通过吴的关系,李顺利当上了天津高等法院的检察官,得到了日本特务机关签发的通行证,这张通行证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场。

1939年初,我党从天津租界购置了三台电台机件和马达,但当时电台属于违禁品,如何顺利从天津转运至河北,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李时雨肩上。

李思前想后,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于是,他找到检察院院长,说妻子孙静云要来天津,想借用院里的轿车一用,院长一笑,知道他这是想在妻子面前显摆一下,也没多问就同意了。

李时雨把两台设备放在后备箱,通过日军检查站时,将通行证一亮,顺利通过,两台设备顺利转运至河北中转站。

但还剩下一台如何运走呢?李决定铤而走险,将其放在手提行李箱,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到了检查站,他刻意轻松提起行李箱,让人看上去觉得箱子很轻,再一亮通行证,又顺利通过了。

不久地下党冯骥被捕,组织指定由李负责营救,此时他已升任天津高级法院书记长兼地方法院书记长。

他借着检查之名,趁人不备便把冯的档案资料卷走,然后付之一炬。很快康姓书记官就发现冯的档案不见了,向李做了汇报。

李先是将他批评一顿,然后暗示他解决办法,就说日军轰炸时被毁了,日军侵占天津时的确炸毁了部分档案,康听后,也只好如此做。

后来李又以检查监狱之名,入狱与冯面谈了一番,不久冯便被无罪释放了。

1939年,汪精卫公开投日,开始策划建立汪伪国民政府,计划8月在上海召开所谓的国民党六大。

但尴尬的是根本无人参加,于是他们便四处拉拢人员加入。李时雨无意中与负责人员朱晶华相识,二人一见如故,朱便提出替他伪造国民党党员的身份,让其参加伪国大会议,李应允。

这样一来,李时雨一加入便成了汪伪政府的“开国功臣”,成功潜入敌人核心领导层,后来,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又引起陈公博的注意,陈对他十分赏识。

1941年,陈公博被任命为上海市市长,李也跟着升迁,出任上海兼任保安部秘书处处长,不久,又升任军法处处长。

对此,李时雨的妻子孙静云十分担心,她担心丈夫升得太快,违反了党纪,于是就向上级汇报了此事,得到的答复让她放了一百个心。

上级领导何松亭答复,说:“你让他只管往上爬,对伪组织不管什么部门,应广交达人。”

最终,李也不负众望,一路升至伪警察局司法处处长,到1942年时,他身兼汪伪政府秘书处长、军法处长、司法处长,可谓大权在握。

有了这些身份的加持,李时雨如鱼得水,输送情报,对抗汉奸,出色完成了组织派发的各项任务。

但行走在冰刀之上,危险随之即来。1944年,妻子孙静云因受日军怀疑被捕入狱,后虽在陈公博营救下获救,但此事后来还是影响到了他。

同年,李时雨与老相识余祥琴相遇,余时任军统上海沪郊指挥站负责人,希望他拉拢一些伪军警为他服务,而他可以帮助李时雨混入军统。

李经组织同意后,开始表面与军统合作,将汪伪的消息透露给军统。日本投降后,李顺理成章地进入军统,成为军统上海区第二站站长。

戴笠第一次见到他时,就对他夸赞了一番,对他也十分赏识。

1943年,因统上海区军法处处长沈维汉与余祥琴有矛盾,便查余的身边人,查到李的妻子曾被日军怀疑通共,于是就向戴笠申请逮捕李,以作进一步调查。

但戴笠深知沈余二人的矛盾,李不过拿来出气的,于是便否决了。

但在戴笠死后不久,李时雨还是被军统逮捕入狱,不过他顶住了严刑拷打,最终被判处7年6个月徒刑。

1949年5月,解放军进入上海,国民党落荒而逃,李时雨终于见到了光明。

后来,他在北京受到刘少奇接见,刘对他说:“你一个人顶三个师啊,今日得以凯旋,我看是个奇迹。”

0 阅读:177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