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歼-11BG现身台湾岛以东,空速管极为刺眼,又让军迷们失望了?

近日,央视画面证实,我国升级版歼-11BG重型战斗机已现身台岛以东空域执行战备巡逻。其强劲性能使得台军号称“最强”的F-

近日,央视画面证实,我国升级版歼-11BG重型战斗机已现身台岛以东空域执行战备巡逻。其强劲性能使得台军号称“最强”的F-16V未敢现身应对,直观展现了两岸空中力量的代差。

然而,细心的观众发现,这款改型战机的机头竟仍保留着空速管。一时间,“保留空速管意味着没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可能很落后”的论调再度泛起。那么,机头保留空速管,真的就等于技术落后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其实是一个亟待澄清的认知误区。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空速管和机载雷达的根本作用。

空速管是飞行器的“感官”,负责精确测量飞行速度、高度等关键大气数据,是飞行安全和操控的基础。只要飞机还在大气层内飞行,这就是不可或缺的设备。机载雷达,尤其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是战机的“眼睛”,通过电子扫描探测目标,其性能直接决定战机的态势感知和超视距空战能力。

传统上,位于机头最前端的空速管(金属材质)确实会对后方雷达(无论何种类型)的波束产生一定的遮挡和电磁干扰。因此,许多全新设计的四代半、五代战机(如歼-10C、歼-20、“台风”战机)为了最大化雷达性能,选择将空速管移至机头两侧或机身其他位置。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留机头空速管就无法安装先进的相控阵雷达。

一个最典型的反例就是美国自家的F-16Block70/72。 该型号配备了先进的诺斯罗普·格鲁曼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但其机头依然保留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空速管。

这是因为该升级方案基于原有F-16的机体结构,为了大幅节省成本、缩短升级周期并保持后勤通用性,没有对机头进行伤筋动骨的重新设计,而是通过精密的工程设计,优化了空速管与AESA雷达的共存问题,在保证雷达性能达标的前提下,保留了这一传统布局。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歼-11BG,其升级思路与F-16Block70/72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国内外权威资料,歼-11BG最核心的升级,正是用一款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了老歼-11B的机械扫描雷达。

外界推测,这款新雷达拥有超过1500个收发组件,对中型战斗机的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以上目标并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6-8个。其探测距离、精度和多目标能力相比老雷达有数倍提升。此次台军F-16V未敢上前,其超视距探测优势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歼-11BG作为在歼-11B机体上的深度改进型号,保留机头空速管,正是遵循了 “继承主体、重点突破” 的务实原则。

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生产线和后勤维护体系,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将大量歼-11B这样的重型空优平台,提升至四代半水准,迅速形成战斗力。这非但不是落后,恰恰是高明且符合国情的系统工程思维的体现。

歼-11BG的强大,不止于单机。它全面集成了数字化座舱、新型数据链和电子战系统,能够与空警-500预警机、歼-16D电子战机等无缝联动。

在体系支持下,空警-500能为它提供“上帝视角”,歼-16D能压制、致盲敌方雷达。此时,F-16V面对的不是一架歼-11BG,而是一个单向透明的现代化杀伤链,自然“毫无胜算”。

以是否保留机头空速管来评判一架现代战机是否先进,无异于“刻舟求剑”。 对于歼-11BG这类基于成熟平台的升级型号,机头空速管的存在,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注重效费比和升级效率的工程设计选择,而非技术能力的桎梏。

它的出现,标志着解放军空军正在用一种“聪明”的方式,快速焕新中国规模庞大的歼-11机队。当三百多架经过如此脱胎换骨改造的“侧卫”重型战机翱翔天际,并与歼-20、歼-16等精锐机型组成高低搭配的体系时,它们将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令人生畏的空中长城。

这一次,我们更应该关注它雷达屏幕上的视野,而非它机头上的那根“小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