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不是谁老了都会痴呆:这6类人最容易“中招”,很多人还不当回事

你可能以为,老年痴呆不过是人老了“脑子不灵光了”,谁到岁数都会糊涂点。但真相恰恰相反。如今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发现,老年痴呆

你可能以为,老年痴呆不过是人老了“脑子不灵光了”,谁到岁数都会糊涂点。但真相恰恰相反。如今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根本不是“等来的”,而是“选中的”,它挑人,挑得还挺“毒辣”。

一些人活到八九十岁,思路照样清晰、记忆如旧,而有些人才刚过花甲,整天找不到钥匙,连回家路也忘了。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命数,更不是岁月的公平。科学数据早就说明,痴呆其实有迹可循、有型可辨,有些人从中年开始就已经在“排队”了。

偏偏这种病来得慢、藏得深,一旦发作,常常就是家庭崩溃的开始。照顾一个痴呆老人,不仅是经济负担,更是情感折磨。这病,不疼不痒,却能把一个人从里到外“掏空”。

很多人不信邪,以为健忘就是正常老化,其实真正的老年痴呆,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种子。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系统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约10%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其中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已超过6%。

换句话说,每10个老人中,就有一个在痴呆的边缘徘徊。中医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提到:“年过五十,肝气渐衰,心神不固,故多忘。”这“多忘”,若不调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失智”。

老年痴呆不是突然来的,而是由虚入实,由神失入脑壅,日积月累形成深疾。现代医学也证实,神经退行性病变从最初的蛋白质沉积到神经元死亡,可能长达20年之久。等到症状明显了,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问,哪些人最容易被老年痴呆“盯上”?临床上摸索了这么多年,我总结下来,有六类人特别危险。这些人身上,有的看着健康,其实已经中了“慢刀子”;有的自觉生活规律,却暗藏致命盲点。希望你一个都不沾边,要不然就真的要警惕了。

第一种,是长期睡眠不好的人。你别小看“失眠”这事。现代研究发现,大脑在深度睡眠时,会启动“清洗系统”——脑脊液流动加快,把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冲刷”出去。这些蛋白质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罪魁祸首。

如果你经常凌晨三点还在翻手机、夜里醒三五次,那大脑就像一间没人打扫的屋子,垃圾堆积,久而久之就出事。

中医讲“夜为阴,阳入于阴则寐”,睡不好,阳不入阴,心肾不交,神不守舍。一个人长期心神不宁,脑气紊乱,就容易“神昏脑闭”。我见过太多病人,痴呆前几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这种人,不改作息,迟早出问题。

第二种,是三高控制不好的中年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样看着是“慢性病”,但对大脑的伤害,比你想象的还猛。尤其是高血压,会让脑血管变硬、变窄,血流减少,脑细胞“缺粮”。十年二十年后,脑萎缩了,认知功能也就跟着垮了。

有一项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系统病学》上的研究显示,中年时期血压高的人,老年患痴呆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两倍以上。

西医说这是“血管性痴呆”,中医则认为是“痰瘀阻窍”,脑窍被堵,神明难现,记忆自然受损。

第三种,是长期不动的人。你以为“静养”是养生?错了。大脑最怕的就是“闲着”,越动越灵光,越懒越退化。有位神经科教授说过一句话特别在理:“想让大脑慢点废,就得让身体先不废。”

中医讲“动则生阳”,阳气通畅,气血流利,脑得所养。老年人每天走路、种菜、做饭、晒太阳,其实都是在“养脑”。反过来,那些天天窝在沙发上、眼睛盯手机、脑子一片空白的人,大脑很快就“锈”了。脑子不用,就等着它“退休”了。

第四种,是情绪压抑、长期抑郁的人。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情绪低落时,大脑中一些关键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会明显下降。这些物质不仅影响情绪,也影响记忆、注意力和判断力。抑郁症患者,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比常人高出近两倍。

中医更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情志内伤,是“神乱”的根本原因。《素问》说:“悲哀愁思则心动,心动则神驰。”一个人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不仅伤心,更伤脑。

我见过不少人,孩子出国、老伴离世后就一蹶不振,几年间认知急转直下,最后连儿女都认不清了。

第五种,是营养摄入不均、长期吃素或挑食的人。很多人觉得吃素是健康,其实不然。大脑是一个非常“娇贵”的器官,对营养需求极高。尤其是维生素B12、叶酸、ω-3脂肪酸这些,缺了之后,神经传导功能就会出问题。

有研究表明,长期缺乏维生素B12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大幅增加。而中医也讲“脑为髓海”,“髓由肾生”,肾精化髓,髓充脑健。若饮食清淡过头,脾胃虚弱,精血不足,脑海自然空洞。这类人,看起来清心寡欲,其实是“脑子饿坏了”。

第六种,是基因有家族史却忽视干预的人。痴呆确实有遗传倾向,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病,自己就属于高风险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命中注定,而是更需要提前防范。

很多人知道家里有人得过痴呆,却觉得“反正控制不了”。遗传只是底牌,生活方式才是打法。科学研究显示,哪怕带有易感基因,只要日常干预得当,痴呆风险依然可以大大降低。中医讲“未病先防”,这类人更要重视调养,不能等到症状来了才后悔。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开始焦虑了。老中医告诉你:这病虽难防,但并非无解。关键是要识得早、改得勤、养得稳。我给出几条特别实用的建议,都是多年临床摸索出来的,简单,但真管用。

每天坚持午睡20分钟,宁可少看两条新闻,也要让大脑“休息会”。午睡能显著提升认知恢复力,是脑子的“加油站”。晚上十点前入睡,白天多活动,哪怕在阳台上走来走去,也比一直坐着强。

饮食方面,别盲目吃素,蛋类、深海鱼、坚果要有;每周吃两次动物肝脏,适当补叶酸、B族维生素,是养脑的“粮仓”。

心情上,别什么事都憋心里,找人聊聊、晒晒太阳、做点手工,哪怕和邻居下棋,都比闷着强。

脑子不是老了才保养,是中年就要“修”起来的。就像老房子,别等水管漏了才修补,平时就得防潮除霉。痴呆最怕的不是年纪,而是忽视。

写到老中医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不要等到忘了家人名字、走丢在街头,才想起“早知道”。从现在开始,每一个不熬夜的夜晚、每一次认真吃饭的早餐、每一次主动出门的脚步,都是在为自己守住清醒的未来。

别让自己,变成那个被记忆“抛弃”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慧芳,张建中,王丽娟,等.中医体质分类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08):18-22.[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数据分析报告[Z].2023.[3]王莉,陈立群.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10):1023-1027.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