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领克10 EM-P面对50度陡坡毫不畏惧,智电四驱全程稳定输出

在大多数人的通勤记忆里,铺装平整的城市道路几乎构成日常驾驶的全部图景。然而,当车辆被推入陡坡、湿滑、坑洼等更为苛刻的环境

在大多数人的通勤记忆里,铺装平整的城市道路几乎构成日常驾驶的全部图景。然而,当车辆被推入陡坡、湿滑、坑洼等更为苛刻的环境时,车型底层能力的差异立刻被放大。对于那些希望一台中大型轿车既能提供都市舒适,又能偶尔挑战极限的用户来说,如何选择一辆“真正能在各种场景下都站得住脚”的车,成了关键问题。

近期在南京上演的一场极限坡道体验给出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答案。奥迪A6L(四驱)、领克10 EM-P(四驱)与凯迪拉克CT5(后驱)同台挑战坡度高达50度的“保罗坡”,不仅让人直观看到四驱与后驱在极端环境下的差别,也让领克10 EM-P所搭载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与EM-P智能电混系统获得了极具说服力的实测证明。

极限坡道测试:三款车型的真实表现

这次坡道挑战的意义在于,它完全脱离纸面参数,直接考核车辆在罕见陡坡环境中的抓地力与动力协同能力。

奥迪A6L依托Quattro四驱系统稳定登顶,表现符合大众对其的传统印象。领克10 EM-P则凭借全系标配的eAWD智电四驱与EM-P智能电混系统协同作业,同样顺利跨越50度坡道,整个过程干脆利落。而凯迪拉克CT5因采用后驱结构,在如此陡峭的坡面上出现了明显的抓地力不足,最终未能完成挑战。

这场横评让四驱系统在特殊路面的价值跃然眼前:后驱在日常使用场景中足够,但当坡度、附着力变化到极限时,四驱提供的稳定性更具安全感。领克10 EM-P的优势在于其“四驱无高配门槛”的策略——全系标配,不需要额外加价就能享受四驱在全场景中的增强稳定性。而与奥迪A6L四驱车型47.99万元的起售价相比,领克10 EM-P以不到一半的价格,呈现出接近甚至部分项目超越传统豪华四驱车的能力,质价比十分突出。

毫秒级响应带来的抓地优势:eAWD智电四驱解析

新能源时代的电驱结构让四驱系统迎来新的性能突破点。领克10 EM-P的eAWD智电四驱系统的核心,是后桥P4异步电机的极速介入能力——完成前后扭矩分配仅需10ms。这比传统燃油四驱系统快了整整20倍,使车辆在湿滑、泥地乃至急加速时,始终能把动力高效输送到能抓得住地面的那一侧。

值得强调的是,前后50:50的扭矩分配逻辑,为驾驶者带来更线性的受控感;再加上智能电混、纯电、性能、雪地四种模式,车辆几乎可以覆盖城市通勤、节假日郊游、冬季冰雪等多种场景需求。

同时,EM-P智能电混系统在动力层面提供了强健支撑。1.5T Evo电混专用引擎拥有47.26%的热效率,与DHT Evo混动电驱(P1+P3+3挡变速箱)及后桥P4电机协同,实现最大功率390kW与最大扭矩755N·m。这样的动力储备让领克10 EM-P能在0-100km/h加速中跑出5.1秒,同时在CLTC亏电油耗方面还能做到4.2L/100km,动力与经济性兼得。

在续航方面,18.4kWh与38.2kWh两种电池方案覆盖不同出行习惯。纯电续航最高可达240km,CLTC综合续航可至1400km,而SOC10%-60%仅需13分钟即可补能,无论是通勤还是跨城旅行都更从容。

底盘结构支撑极限挑战:稳定性来自何处?

如果说动力决定能否冲上坡,底盘则决定车辆在不同路况下能否稳稳落地。领克10 EM-P基于CMA Evo中大型车平台打造,延续了赛道调校基因。前悬架采用纯铝合金双叉臂独立结构,后悬架为增强型五连杆设计,再结合液压可变阻尼技术,使其在激烈操控与舒适驾乘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数据看,领克10 EM-P最小转弯半径5.7米、零百制动距离35.5米、麋鹿测试83.2km/h,均展示了中大型轿车难得的灵活与稳定。

而它的全场景调校项目覆盖六类复杂路况以及33种环境,包括低温、湿滑、连续颠簸与碎石等多种极端测试。液压可变阻尼系统能够根据道路震动快速做出反馈,让车辆在低频冲击或长距离起伏路段中保持稳定。

从城市通勤的平顺,到郊野陡坡的挑战,再到面对冰雪或坑洼时的抓地稳定性,领克10 EM-P用实际表现证明,一台中大型轿车也可以在多场景中游刃有余。不仅全系标配eAWD智电四驱,搭载EM-P智能电混系统,还以赛道级底盘作为支撑,让节能、动力、操控、安全之间不再需要取舍.

更重要的是,在奥迪A6L等传统豪华四驱车型的价格区间之外,领克10 EM-P以不到一半的购车成本,让用户可以获得同级别甚至部分维度更强的表现。它展示的不仅是新能源技术的演进,也为中大型轿车用户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