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放弃/无视中国市场,它还是世界3,年销量723万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韩

放弃/无视中国市场,它还是世界3,年销量723万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韩系车巅峰时期的统治力。大概十年前,晚高峰你站在北京、上海或者重庆的主干道,每过去10辆私家车,几乎就有1辆是挂着现代或者起亚标的。那个年代,索纳塔和K5代表着时尚和品味,伊兰特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首选甚至一度统治北京出租车市场。当年的伊兰特,火到客户进4S店第一句话就问“什么时候能提车”。皮实、耐造、省油、修起来便宜......韩系车的口碑,对于当时还处在“粗制滥造”阶段的国产车来说望尘莫及。数据不会说谎:北京现代仅用了63个月就完成了产销100万辆的壮举,刷新了当时国内汽车行业的“最短时间纪录”。作为对比,上汽大众达成“第一个100万辆”用了整整13年,一汽大众用了9年。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开始,没想到至今仍然是巅峰。如果我们要复盘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溃败,2017年是一个绕不开的分水岭。在这一年之前,韩系车在中国车主眼中非常讨喜,买一辆索纳塔或者K5,意味着既避开了“皮薄”的日系又躲过了“高价”的德系,等于用性价比享受了合资车的体面。但“萨德事件”令中国车主对韩系车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即便当时韩系车的机械素质、耐用性依然保持高水准,但在那个当口,买韩系车就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对于车主,买车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当购买一个商品需要额外承担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时,车主的本能反应就是“逃离”。这种情感上的裂痕,远比变速箱漏油或者发动机异响要难修复。另外,2017年正好是吉利博越、哈弗H6等国产精品车型集中爆发的时候,大家惊喜地发现“国产车似乎也没那么差,甚至配置更高,长得也更好看”。各种因素叠加,韩系车的销量逐年下滑。2024年,韩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降至1.0%左右,全年销量约23.4万辆,其中北京现代15.4万辆,悦达起亚8万辆。不过虽然在中国是差生,但韩系车在国外却是学霸。2024年,现代起亚集团全球销量高达723万辆,连续三年稳坐“全球老三”的位置,仅次于丰田和大众。在中国,我们嘲笑韩系车技术老旧、配置寒酸、还在玩燃油车那一套;在欧美,韩系车依然是C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因为全球市场不只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更多的是对机械素质、安全标准、耐用性以及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考验。韩系车面向的是全球市场,安全和排放标准看齐欧美,拥有自主自给的产业链,在底盘、设计以及售后方面功力深厚,很符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韩系车在中国卖不动,不是因为它造不出好车,而是它的“全球标准”和中国的“本土需求”发生了错位,最终水土不服。它懂世界却唯独不懂中国,前奥纬咨询全球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起亚并没有把中国视为真正的战略重心,资源投入严重不足”。捷尼赛思入华三年,单车平均营销成本高达71万元,但连自家员工都不愿购买;现代汽车北京某4S店,展厅里摆着的是起售价接近30万的大排量燃油SUV帕里斯帝。这种商业策略,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对中国市场行情的无视。你无视行情,行情就会无视你。截止2025年10月31日,北京现代的经销商锐减至200多家,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家4S店消失。2023年,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公开叫板“起亚在全球盈利460亿,哪怕只靠烧钱,都能把中国车企烧死”......话粗理不粗,但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下,中国车主留给韩系车的耐心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