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AI生成;“良药”污名化为“毒药”,合理维权被称诽谤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维权的声音也逐渐增多。然而,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正悄然蔓延:不少消费者在反映车辆质量问题后,不仅未能得到企业的积极回应,反而被扣上“黑公关、网络黑嘴、造谣、抹黑”的帽子,甚至遭到网络水军的恶意攻击,发文被删、账号被围攻,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回顾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传统燃油车时代并未出现如此大范围、系统性的“造谣抹黑”与“反抹黑”舆论对抗。而当前陷入争议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多有带有互联网基因。有观点认为,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出身互联网行业,或许也带来了某些不良的舆论应对习惯。
但无论如何,消费者的口碑始终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消费者的批评则是推动企业持续改进的“苦口良药”。绝不能纵容个别企业把提出问题的“良药”污名化为“毒药”。唯有保障每一位消费者的声音都被倾听,才能倒逼企业坚守诚信,最终构建起一个健康、互信、可持续的消费市场。
在各类投诉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维权话题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只是基于真实体验提出问题,希望推动问题解决,却莫名被企业或其所引导的舆论打上“恶意抹黑”的标签。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刚发出质疑,就遭到大量指责性评论的围攻,内容高度一致,语气激烈,疑似有组织的水军操作。更令人不安的是,相关发言被迅速删除,消费者的发声渠道被严重压缩。
在这种不对等的对抗中,个体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公关能力和舆论资源,轻易地将消费者的正当维权扭曲为“别有用心”的攻击。有消费者坦言,被贴上“网络黑嘴”的标签后,不仅心理压力巨大,维权成本也急剧升高——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自证清白,而真正要解决的产品问题反而被搁置一旁。
必须明确的是,依法维权与“网络黑嘴”存在本质区别。消费者基于真实消费体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出批评,是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保护的正当行为;而“网络黑嘴”则是故意编造不实信息,意图诋毁企业、谋取不当利益。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面对这一局面,消费者应当勇于并善于维权。在发声时注意保持客观理性,妥善保存消费凭证、沟通记录、问题照片视频等证据。如遭遇污名化攻击,可向内容平台投诉,向消费者协会求助,或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监管层面看,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正当维权与恶意诋毁的司法认定标准。同时,要加强对组织水军、污名化消费者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显著提高新能源车企的违法成本,从而营造更加清朗、公平的网络消费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