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特朗普电话后,日方态度立刻软化,会晤中国大使,讨论双边关系 25日上午,东京外务省会客厅里,茶水热气模糊了些许外交场合的严肃。日本副外相船越健裕和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相对而坐,这场看似常规的双边接触,实则是日本急着“补救”的特殊会面。 谁能想到,仅仅十几天前,情况还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当时中国大使就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谬论提出严正交涉,日本媒体清一色摆着强硬姿态,把正常的约见故意扭曲成带有上下级意味的“召见”,满是对抗情绪。 可这一次,日媒的通稿里再也见不到那个挑衅性的词,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温和的“会晤”。 这种用词上的180度转变,明眼人都能看出东京决策层的心态变了,之前的咄咄逼人没了踪影,只剩下藏不住的尴尬与急切。 而促成这一切的关键,正是前一天特朗普打来的那通电话。 北京时间24日晚,中美高层完成了一次积极友好的建设性通话,美方不仅重申了对中国核心利益的理解,驻华大使庞德伟还随后表态,称“当今世界没有比中美关系更重要的双边关系”。 这番话传到东京,对正急于展示“对华强硬”的日本来说,不啻于一记闷棍。 更有戏剧性的是,特朗普和中方通话结束后,只给了高市早苗25分钟的“紧急沟通”时间。这通电话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华盛顿对东京的“纠偏”——显然,美方已经不愿为日本的鲁莽行为买单。 接到这通电话后,日方态度立刻软化,第二天一早就急不可耐地约见中国大使,主动讨论双边关系。 毕竟在国际格局里,日本一直抱着“倚美抗中”的想法,可现在大哥都要和中国缓和关系,还官宣了2026年4月的访华计划,小弟要是还硬着头皮对抗,无疑会被时代抛弃。 其实日本的强硬本就站不住脚,经济上的深度绑定早就让它没了硬刚的底气。日本的产业链几乎离不开中国: 神户制钢所的汽车骨架、电动汽车里的稀土永磁体、横滨港等待卸货的苏州精密仪器,还有丰田、本田生产线依赖的长三角电池,每一环都和中国紧密相连。 就连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养老基金,也在悄悄增持中国概念股。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度,让任何“断联”的政治狂言都显得格外苍白。 看看周边的西方盟友,德国高层带着半个内阁访华,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多次往返谈判桌,大家都在务实调整对华政策,唯独日本之前还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如今陷入了战略孤岛的困境。 这次态度软化,更多是中美双重挤压下的战术蛰伏,而非真正的认知转变。 不过,一场会晤、一个用词的改变,并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 中方的红线一直很清晰:高市早苗必须为其错误的涉台言论撤回并道歉,这是不可谈判的底线。 日本想靠模糊焦点的“会晤”掩盖之前的挑衅,显然行不通。中日关系的坚冰,从来不是靠外交辞令的粉饰就能消融的。 东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正视地缘政治的现实,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用实际行动弥补之前的过错。 从咄咄逼人到主动缓和,日本态度的急转弯,本质上是地缘政治现实的必然结果。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没有永远的强硬,只有顺应趋势的务实选择。日本这次的“补救式”会晤,究竟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多少改变,还要看后续是否有实质性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