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注意了! 日本扇贝时隔两年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两年前,因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巨大风险,中国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本是对国民食品安全的必要守护。如今有限度恢复,即便附加了产地限制、多轮检测等条件,也难掩一个核心问题:核污染水排海的长期风险并未消除,仅靠短期检测数据能否完全规避潜在危害?海洋生态的链条环环相扣,北海道虽距福岛千里,但其海域是否真能彻底隔绝核污染的迁移与累积?所谓“扇贝富集能力低”的结论,是实验室数据的绝对可靠,还是为贸易重启寻找的“安全借口”? 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在核污染水处置上从未真正透明。从最初试图将责任转嫁海洋,到如今以“技术达标”为由寻求贸易松绑,其核心逻辑始终是将本国的环境成本,以“合规”之名分摊给全球消费者。而部分市场声音对“关税优惠”“补充供应”的强调,更像是在风险与利益的天平上,悄悄向后者倾斜——仿佛只要检测报告上的数字合格,就能无视核污染水排海本身的伦理污点,忘记这片海域曾被强行注入的、本可避免的人为风险。 食品安全不是生意场上的讨价还价,更不应成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恢复进口的每一步,都该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我们要的是绝对的安全,而非“相对的风险可控”;要的是对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的持续批判,而非在短期利益中模糊了对根本问题的追问。毕竟,当海洋成为少数国家的“垃圾桶”,任何“合格”的检测报告,都掩盖不了那份被牺牲的生态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