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高层托人邀请定居美国的顾维钧先生回国看看,这个80多岁的老人却只淡淡回了一句话 “我是战犯,我还是不要回去了吧 ”。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顾维钧出生在上海嘉定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自小聪明好学,年纪轻轻就到美国留学,既学会了扎实的知识,也学会了用西方的方式看世界,二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在美国准备学业,就被袁世凯请去当英文秘书,这一下子把他推到中国外交的前台。 刚开始接触外交,顾维钧并不算资深,但他很快展现出非凡的能力,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中国正面临列强的压力,山东权益有被瓜分的危险,顾维钧面对国际强权,毫不退缩,他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坚定表达中国立场,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在屈辱条约上签字,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用实际行动,为中国近代外交树立了新形象,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巴黎和会之后,顾维钧继续活跃在国际舞台,他多次参与重大谈判,比如后来解决山东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他以坚韧和耐心,代表中国同其他国家反复磋商,通过谈判让中国重新获得部分权益,这些工作虽然艰难,但他从未放弃。 抗日战争爆发后,顾维钧担任驻外大使,为中国争取国际援助,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让更多的国家理解和支持中国,他积极推动中美合作,帮助中国获得了急需的物资和外交支持,二战结束后,他又作为主要代表参加联合国的成立会议,见证并推动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这一刻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让他自己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顾维钧选择定居美国,他虽然远离了国内的政治舞台,但始终没有放弃中国国籍,也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习惯穿中式长衫、吃家乡菜,家里摆满了中国的书籍和特产,他平常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中国古书,还经常和家人一起回忆家乡的往事,顾维钧非常惦记自己的故土,每次听说有人从上海或嘉定来,总会问家乡的变化,关心那里的生活。 虽然身在海外,顾维钧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国责任,1970年代,国内政策发生变化,海外华人可以回国探亲,顾维钧的女儿回国时,他特别叮嘱她一定要去嘉定看看,还把自己收藏多年的明代书法让女儿带回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不仅是家族的珍宝,更代表着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女儿回来后,他总是反复看那些家乡的照片,听她讲家乡的变化,就像亲自回去了一样。 尽管有机会回国,顾维钧最终没有成行,主要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历史身份比较特殊,担心会带来麻烦,虽然他没能亲自回到家乡,但内心从未与祖国分开过,他坚持中国人的身份,不管外面的环境怎么变,他始终以祖国的利益为重,即使是在异国他乡,他也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关心中国的外交走向。 顾维钧的外交生涯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既有坚定的原则,又能灵活应对,他善于在国际谈判中抓住机会,维护国家利益,也懂得和其他国家合作,他知道什么时候要据理力争,什么时候要讲求策略,这种智慧让他在各种复杂局势下都能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空间,他参与的许多国际事务,不仅对中国有利,也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合作。 晚年时,顾维钧生活非常简单,他在纽约的小公寓里,过着规律的生活,写回忆录、读书、散步、练字,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总结自己的人生和外交经验上,他把自己的经历一字一句地写下来,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记录如今已经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重要资料。 顾维钧一生没有加入其他国家国籍,也没有放弃中国传统,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中国人的身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送回祖国安葬,至此,这位曾经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外交家,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故土。 信息来源:上官新闻——高访·大师的背影|顾维钧诞辰135周年:消逝的外交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