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福建舰,不是一艘船,是座海上移动的城市。 三千多号人,每天光是“干饭”这一个问题

福建舰,不是一艘船,是座海上移动的城市。 三千多号人,每天光是“干饭”这一个问题,就够后勤喝一壶的。 我就老琢磨,这炊事班得是个什么神仙配置?加强连?还是加强营?八大菜系不说全配上,起码得让天南海北的战士们,都能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吧? 咱先掰扯掰扯人数——别想当然以为是加强连,那太外行!福建舰的炊事保障分队,编制是128人,看着不算多,可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的狠角色,比普通步兵连的战斗员要求还高!这里面藏着第一个专业知识点:舰艇炊事保障遵循“1:23”配比原则,就是1名炊事员要保障23名舰员,3000多人的规模,128人刚好卡着这个科学比例,多一个浪费编制,少一个忙不过来。你以为他们就会炒菜?错!一半人懂冷链管理,三分之一会修炊事机械,还有十来个能做中西面点,甚至有2人专门学过“战时应急热食制作”,就算断了电、晃得站不稳,也能保障大家吃上热饭。 干饭这事儿,在海上比陆地上难十倍!先解决“吃新鲜”的问题——福建舰有6个大型冷藏库、4个冷冻库,还有2套真空脱水食品储存舱,这是第二个专业知识点:远洋舰艇食品分三类,新鲜类(蔬菜、鲜肉)存7天,冷藏类(冻肉、冻海鲜)存90天,脱水压缩类(冻干蔬菜、压缩饼干)存2年,轮换着来才不会吃腻。但就算这样,绿叶菜也难存,炊事班有招儿:把菠菜、油麦菜焯水后真空包装,吃的时候用温水一泡,口感虽比新鲜的差点儿,但维生素没丢多少。我特佩服这些炊事员,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先把冻肉从-18℃的冷库拖出来,放0℃冷藏区缓化,再给蔬菜摘洗切配,光切土豆丝就得两个人切俩小时,手上的茧子比甲板兵的还厚,这活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扛的! 家乡味怎么保障?这才是炊事班的“重头戏”!他们搞了个“舰员口味档案”,新兵上舰第一天就登记爱吃啥、不爱吃啥,四川、重庆的战士多,就专门设了“麻辣窗口”,用的是从老家运过来的郫县豆瓣和干辣椒,炒回锅肉时得用猛火快炒,豆瓣的香味才能逼出来,吃着跟家里馆子做的没差;东北战士想念锅包肉,炊事员就研究怎么在颠簸的舰上控制油温——把炒勺用固定架卡住,油温升到六成热再下肉,炸出来外酥里嫩,酸甜口儿拿捏得死死的;江苏、浙江的战士爱喝汤,炊事班就每天炖鸡汤、排骨汤,用慢火炖4小时,汤清味鲜,连葱花都切得细细的。有个山东籍炊事员说,每次看到战友吃着他做的菜煎饼,扒拉着米饭能多吃一碗,他就觉得比立三等功还高兴,这话听得人心里暖乎乎的——炊事班虽不上战场,但他们的锅铲就是“武器”,战士们吃舒坦了,才有劲儿操纵雷达、发射导弹! 大家有没有想过,海上遇到台风,炊事班怎么做饭?这就用到第三个专业知识点:舰艇炊事间都装了“防摇摆装置”,灶台、切菜台下面有液压缓冲器,就算舰体晃15度,锅也不会翻。但真遇上12级台风,人站都站不稳,炊事班就用“单兵热食加热器”,把预制好的菜包、饭包放进去,10分钟就能加热好,照样能让大家吃上热乎的。还有个细节,福建舰上有专门的“清真窗口”,食材单独采购、单独加工,连菜刀、菜板都是专用的,这既是对少数民族战士的尊重,也是战斗力保障的细节——人心齐,泰山移,吃都吃不顺心,咋能同心协力干大事? 别觉得炊事班是“后勤边缘”,在福建舰上,他们的地位比想象中高!每次远航任务结束,评先进个人,炊事班总有名额,舰长常说:“舰员的胃,连着战斗力的弦,炊事班保障好了,咱们的战舰才能跑得远、打得赢!”这话一点儿不假——近代海军史上,多少舰队因为后勤保障差,吃不上新鲜菜、闹坏肚子,战斗力大打折扣,福建舰把“干饭”这件事做到极致,本身就是实战化准备的一部分。 大家觉得福建舰炊事班最难的是啥?是每天切不完的菜,还是在颠簸中炒菜?你当兵或者身边人当兵时,最想吃的家乡菜是啥? 炊事班的锅碗瓢盆,奏响的是战斗力的序曲;战士们碗里的饭菜,装着的是保家卫国的底气。福建舰不仅有先进的雷达、强大的武器,更有能让三千舰员吃好、吃舒心的炊事班,这样的战舰,才能在万里海疆上,稳稳撑起中国海军的脊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