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11月8日《新闻联播》播出的对舰长陈治国(二杠四星)的采访,只是在秀肌肉。错了!真相是,他用“满编驻舰”和“体系作战”这两个词,精准地划出了“电磁弹射”航母形成战力的真正“瓶颈”和“时间表”! 陈治国舰长在采访里特意点了三个关键:“新装备性能试验”、“舰载机满编驻舰保障”、“编队体系作战能力”。这几句话一出口,福建舰的真实进度几乎就摆在明面上了,明眼人都能看明白——船是入列了,但还没到“火力拉满”的状态。 “新装备性能试验”可不光是演示下弹射起飞那么简单,核心是要闯过“可靠性”这道坎,这坎过不了,后面全白搭。 美国福特号的坑大家都看得见,这船2017年就服役了,早期电磁弹射平均每455次就出次大毛病,拦阻装置更离谱,每20架飞机降落就卡壳一次。 2022年一次演练里,还因为电力系统故障,整整5天没法弹射飞机,活脱脱成了“核动力观光船”。就算到2025年,福特号弹射系统的无故障间隔也才勉强到600次,离4000次的设计目标差得远着呢。 再看福建舰,2025年9月刚完成歼-15T、歼-35和空警-600的首次弹射起降,这顶多算“刚起步”。 陈治国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试验已经到了深水区:要实现每分钟2到3架次的连续出击效率,还得完成2000次以上的弹射测试,更得验证5级海况下能不能全天候回收飞机。 这些指标直接决定了电磁弹射是只能“用一下”,还是能“放心用”。 舰载机“满编驻舰保障”里的门道,比弹射本身还复杂。别以为满编就是把飞机往甲板上一摆,福建舰1.8万平方米的甲板上,得统筹60多个停机位,预警机、战斗机、反潜直升机还得在这儿调度衔接,哪一个环节卡了壳,飞机出动效率立马就下来了。 虽说电磁弹射比蒸汽弹射效率提升了30%,但电力分配、冷却系统维护的难度可不是翻一倍那么简单。2023年福建舰甲板铺的那种新型耐高温涂料,就是专门为了应对弹射器高频使用才准备的。 之前山东舰在2023年11月创下过单日114架次舰载机起降的纪录,可那是滑跃甲板摸透了的成熟经验,到了电磁弹射模式,从舰载机怎么维护到弹药怎么装填,节奏全得重新调。 就说适配电磁弹射的歼-15T,都得有全新的保障方案,这些细节要是没到位,再先进的战机也只能在甲板上“趴窝”。 编队体系作战能力,才是考验福建舰真战力的最后一关。福建舰不是单枪匹马闯大洋的“孤舰”,得跟055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还有综合补给舰形成一个作战闭环才行。 2025年6月辽宁舰和山东舰搞过双航母对抗演练,那回26天的远海训练里,辽宁舰一天最多起降90架次飞机,山东舰也有50架次,快赶上美军尼米兹级的水平了——但那是滑跃甲板航母的配合模式,跟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单说防空识别区怎么交接、弹药补给怎么协同,就有12类作战流程得重新制定。美军战争学院之前算过,电磁弹射航母要完成编队整合,通常得28到36个月,这跟陈治国话里透的进度能对上。 要知道辽宁舰从服役到形成体系战力用了6年,福建舰能借着之前的经验缩短点时间,但该磨的细节一点都少不了。 更关键的是体系链条得完整。之前双航母演练的时候,解放军还得靠陆地上的空警-500预警机补短板,可福建舰以后得靠自己的空警-600实现舰载预警覆盖。 从“靠岸上帮忙”到“自己能搞定”,这中间得让它跟编队里的其他舰艇数据链完全接得上,一点缝隙都不能有。 2025年9月那回三型舰载机成功起降,只是打通了“单个点”的能力,要形成“一整片”的体系优势,还得经过好几次远海演训的磨合。毕竟航母打击群的威力,从来不是舰艇和战机凑一起就行,得真正捏合成一个整体才管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