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这下出名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

这下出名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事儿真的太提气了!11 月 1 日中科院一官宣,不光咱们国内老百姓热议,全世界都炸了锅,《自然》《金融时报》这些平时只盯着顶尖科技的国际大媒体,全都把目光对准了中国的沙漠,这可不是随便上个新闻,是真真正正让中国在核能领域站在了世界最前面! 大家都知道,以前提起核电站,想都不用想肯定得建在海边或者大江大河旁,为啥?因为这玩意儿是 “喝水大户” 啊,一座百万千瓦级的传统核电站,每小时就得灌几千吨水来降温,跟咱们家里煮饺子离不了水一个道理,没水冷却堆芯就可能出大危险。 可咱们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牵头搞的这个堆子,偏要反着来,直接扎进了甘肃民勤的戈壁沙漠里,你说神不神奇? 关键它还真不用水,靠的是 600℃的高温熔盐干活,这熔盐看着像高温下的蜂蜜,既能当燃料载体又能当冷却剂,简直是 “一身两用” 的好手。 传统核电站的冷却系统要是出故障,就可能重演福岛核事故的悲剧,2011 年那回就是冷却水源出问题,堆芯熔毁污染了大片海域,到现在都没恢复好。 但咱们这钍基熔盐堆根本没这顾虑,它底部装了个 “冷冻塞”,万一温度超标,这塞子自动融化,带着核燃料的熔盐就全流进地下的应急罐里,很快就凝固成盐块,根本漏不出来。 中科院实测过,就算真有熔盐漏出来,10 分钟就结晶变硬,1 小时后辐射值就归零了,这安全程度真是让人踏实! 更牛的是这次完成的钍铀燃料转换,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简直是核能界的 “点石成金”! 钍这东西本身不能直接裂变产电,得用中子轰击它变成能裂变的铀 - 233,以前全世界都只在理论上琢磨,没谁真在堆里实现过,咱们这次不光成了,还拿到了实打实的实验数据,现在全球就咱们这一个能运行的钍燃料熔盐堆,你说能不让全世界眼红吗? 而且咱们家里的钍矿多得是,已探明的工业储量就有 28 万吨,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钍,按现在的能耗算,够咱们用几千年! 更划算的是,这些钍大多是开采稀土时顺带出来的副产品,等于挖稀土还白捡了核燃料,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以前咱们搞核电得靠进口铀,现在有了这技术,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真正实现 “家里有矿,能源不愁”。 美国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搞过钍基熔盐堆实验,叫 MSRE 堆,可后来因为技术难题放弃了,他们橡树岭实验室的前工程师都说,中国人把核反应堆做成了 “傻瓜相机”,安全又好用,这才是真的第四代核电。 咱们为了搞成这个技术,光材料试验就连续跑了 56000 小时,相当于 6 年没停过,这份较真才换来了今天的突破。 现在这堆子虽然只有 2 兆瓦,但意义大了去了,它证明咱们的技术能落地,以后就能建更大的机组,不光沙漠能建,内陆干旱地区也能用上核电,再也不用纠结有没有水源。 国际原子能机构都说这是 “21 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方案”,现在咱们把潜力变成了现实,全世界能不关注吗? 说真的,这事儿太给国人长脸了,以前总听说国外技术多先进,现在咱们在核能这种顶尖领域,硬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还做到了世界第一。 这堆子往沙漠里一建,不光点亮了戈壁,更让中国的核能技术照亮了全世界,你说这能不出名吗?这可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的数据和成果堆出来的,全世界都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