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空间站
受刺激了?看到中国烤鸡翅后,国际空间站开始比赛做“白人饭”
而当中国空间站轻松做到了,国际空间站焦急地搞起了活动来“秀肌肉”,效果反倒显得更像一句暗暗承认的事实:中国空间站已经成为新的太空生活标杆。太空本应是人类合作的前沿,但现实世界的科技竞争从来不会因为轨道高度变高而...
“中国空间站造假”“德国之声”都出来辟谣了
近日,一则有关所谓“中国空间站造假”的谣言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转发该谣言的账号援引一张截图声称,中国天宫空间站相关视频中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未因失重飘浮,以此指控所谓“造假”。20日,“德国之声”发布了详细的事实...
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
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这得从它的“出身”说起。这玩意儿1998年从俄罗斯“曙光号”起步,16个国家像搭积木似的折腾了12年才成型,总重420吨看着唬人,实则是个“桁架挂舱式”的混血儿。一根108米的大桁架上挂着各国舱段,就像老居民楼外墙钉满违建,看着宽敞实则浪费空间。各国技术不兼容,俄罗斯舱段用水再生率才38%,美国舱段勉强能到88%,整套系统缝缝补补,连航天员洗澡都得用湿毛巾擦身,哪有多余空间装更多人?反观中国空间站,66吨的体重不到国际空间站的六分之一,却走“精致路线”。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像乐高积木精准拼接,没有多余的桁架占用空间。神舟飞船每次送3人上去,正好满足“指令长+工程师+载荷专家”的最优配置,既不会因人员冗余浪费资源,又能高效完成实验任务。2022年神舟十四和十五乘组在轨交接时,站内也曾短期住过6人,证明不是装不下,而是没必要凑数。国际空间站的“拥挤”本质是被逼出来的。16国合作看似风光,实则各怀心思:美国要主导科研,俄罗斯要保航天脸面,欧洲想要技术入场券,导致设计从一开始就充满妥协。比如俄罗斯的“星辰号”服务舱和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接口不兼容,只能靠额外的节点舱转接,凭空多占了不少空间。更头疼的是老化问题。这货原定2015年退役,硬生生延寿到现在,舱体漏气、设备故障成了家常便饭。2024年俄罗斯舱段再次出现漏气点,航天员花了半个月才勉强堵住,维修时间占比越来越高。就像老破小的群租房,墙皮掉了补腻子,水管漏了缠胶带,根本没精力改善居住体验。为了凑够科研产出,只能硬塞更多人轮换作业,却陷入“人越多效率越低”的恶性循环。它的生命维持系统更是“半残状态”。虽然计划把水再生率提到88%,但实际运行中,俄罗斯舱段的尿液处理系统经常罢工,只能靠货运飞船频繁补给。反观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环控生保系统实现了氧气100%再生、水80%再生,航天员的汗液、尿液能净化成饮用水,每年能省6吨上行物资,成本直接降70%。不用为补给发愁,自然没必要靠“挤人”来摊薄成本。中国空间站的“3人标配”,藏着航天技术的精准算计。问天实验舱里藏着个“生物旅馆”,生命生态实验柜能同时养水稻、果蝇、线虫,连微生物都有专门的“健康管理中心”监测。这些精密实验需要专人操作,3名航天员分工明确:指令长管全局,工程师负责设备维护,载荷专家专心做实验,多一个人反而会干扰操作。这种“少而精”的设计,源于我们对航天需求的清醒认知。国际空间站为了迁就16国,装了大量重复实验设备,应用率低得可怜——2003年航天飞机失事后,物资优先供建设,科研仪器只能见缝插针往上送。技术代差更体现在细节里。国际空间站为了灭菌,搞得舱内像医院隔离区,微生物多样性严重不足,航天员频繁出皮疹、犯疱疹,反而影响任务。中国空间站则留足“生态智慧”,问天实验舱的植物培养系统既能产氧,又能通过植物分子调节舱内环境,连微生物都经过精心筛选,既安全又能刺激航天员免疫系统。有人说“中国空间站人少是技术不行”,这话纯属外行。2024年9月,国际空间站12人加中国空间站3人,创下19人同时在轨的纪录,证明我们的空间站完全能融入全球航天网络。但“能装更多人”和“需要装更多人”是两码事——就像私人别墅不会为了热闹改成群租房,我们造空间站是为了搞前沿科研,不是为了凑人数撑场面。国际空间站的“人多”,本质是航天霸权的余晖。美国当年拉多国建空间站,一是为了垄断太空技术,二是为了分摊成本,如今却陷入“维护困局”:每年花30多亿美元修修补补,科研产出却越来越少。中国空间站则走出了另一条路:自主设计让我们能快速迭代技术,2022年刚建成,就规划了扩展舱段,未来加几个人住完全没问题。说到底,空间站的人数差异,是“凑活过”和“讲究住”的区别。国际空间站像个年久失修的大杂院,挤着一群为了各自利益的租客;中国空间站则是独门独院的智能别墅,住着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前者靠规模撑场面,后者靠技术显实力——这不是人气旺不旺的问题,是航天文明代差的真实体现。
神舟二十二号发射禁航发布!神22飞天倒计时,中国空间站已变轨!
目前,中国空间站上的神二十一乘组暂时没有可用于安全返回的载人飞船,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发射神二十二。那么,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发射?就在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回到地球上的次日,中国空间站成功进行了一次...
中国空间站可以烧烤,智己LS9为啥不能泡澡?
神舟二十一号和中国空间站对接之后,这次新增了一个设备,烤箱。航天员吃上了烤鸡翅和烤牛排。让大家羡慕不已,太颠覆传统认知了,怎么可以这么美味和享受?中国航天员在400公里高空烤鸡翅的时候,可以洗澡的智己LS9亮出了庐山...
小鼠等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科学实验样品返回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11月14日,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下行返回的包括生命科学类、材料类、燃烧类实验样品涉及26项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实验样品,32种材料...
近百斤中国空间站第九批实验样品返回并交付科学家
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昨天(14日)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涉及26项实验项目,包括生命实验样品、材料实验样品、燃烧实验样品。包括实验小鼠等在内的实验样品总重达46.67公斤。下行的实验样品包括实验小鼠、...
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 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胡喆)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实验样品、32种材料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实验...
太空鼠回来了!中国空间站第九批 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胡喆)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实验样品、32种材料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实验...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没消息”了,而是从“大张旗鼓搞建设”变成了“踏踏实实搞运营”。说起来,国际空间站是16个国家凑钱凑技术搞出来的“大工程”,1998年就开始在太空搭积木,前后花了1500亿美元才勉强成型。按理说这东西2015年就应该退役,结果硬生生靠修修补补延长到2024年,现在又勉强撑着要到2031年,可老化的迹象已经藏不住了。2024年NASA的监察长报告直接点明,国际空间站存在50处“令人担忧的隐患”和4处裂缝,每天泄漏的气体超过0.9千克,最严重的时候一天能漏1.68千克,这种漏气问题已经持续了5年,宇航员只能不断给舱体“打补丁”。更麻烦的是,漏气点藏在支架和管道之间,肉眼看不见,诊断工具也伸不进去,美俄专家还吵得不可开交,俄罗斯说是机械振动导致金属疲劳,NASA则认为是材料缺陷加环境侵蚀,连“泄漏到什么程度算无法维持”都没达成一致,搞不好哪天就面临灾难性故障甚至解体风险,NASA都悄悄准备了紧急撤离方案。反观中国空间站,从2022年完成“T”字基本构型后,就一头扎进了常态化运营的新阶段,不搞花里胡哨的宣传,却在太空里干着实实在在的事。中国空间站的设计一开始就坚持自主可控、统一标准,内部整洁有序,所有关键系统都隐藏在面板后,既避免了国际空间站那种“补丁摞补丁”的混乱,又降低了故障风险。运营以来,神舟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的对接和往返全是“零失误”,航天员乘组已经实现常态化半年驻留,每次都能超额完成实验任务。就说2021年的“天宫课堂”让千万青少年见识了太空的奇妙,之后又陆续开展了多次科普授课,而国际空间站虽然号称做了3000项实验,却大多是各国分摊的零散项目,很多实验因为设备故障和空间限制难以持续,实际产出远不如预期。在核心技术上,中国空间站更是实现了对国际空间站的超越。国际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闭合度只有80%左右,意味着大部分氧气和水都要靠货运飞船补给。而中国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效率超过90%,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能转化为氧气,尿液经过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大大减少了对地面补给的依赖,这在长期太空驻留中至关重要。实验能力上,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柜都是模块化设计,能快速更换实验项目,目前已经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水稻和拟南芥的太空育种实验已经取得突破。而国际空间站因为设备老化,很多实验柜已经无法正常运行,新实验项目还得先协调16国的资源,效率低得惊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的运营成本远低于国际空间站,不需要凑钱凑技术看人脸色,也没有复杂的国际协调内耗,想开展什么实验、进行什么任务,自己说了算。国际空间站看似规模大,实则很多舱段已经处于半闲置状态,而中国空间站虽然舱段数量不如国际空间站,但每个舱段都在满负荷运转,航天员每天的工作安排精确到分钟,实验数据的产出效率节节攀升。这种“闷声干大事”的节奏,自然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靠“故障新闻”、“合作裂痕”刷存在感,毕竟懂行的人都清楚,航天领域的实力从来不是靠宣传吆喝,而是靠稳定的运营、持续的产出和过硬的技术说话。国际空间站就像当年的“组装电脑”,凑了最好的配件却兼容性堪忧,用了三十年早就性能过时、故障频发;而中国空间站是“量身定制的高端整机”,从设计到运营全程自主,性能稳定、升级灵活,虽然不常出现在热搜上,却在太空里稳稳当当地创造着价值。那些觉得“中国空间站没消息就是没脸提”的人,不过是没看懂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律,等到中国空间站的实验成果密集落地、国际合作项目全面展开,大家就会明白,所谓的“差距”从来不是中国空间站不如国际空间站,而是国际空间站早已跟不上中国航天的步伐,只能靠着“老资历”勉强维持存在感罢了。中国空间站的“沉默”,从来不是示弱,而是强者的从容,是专注于做好自己事的踏实,这种“不声不响搞超越”的节奏,可比国际空间站的“缝缝补补又一年”靠谱多了。
中国空间站6名航天员,有没有在轨修理神舟二十号飞船的可能性?神舟二十号推迟返航,中国航天有应急方案?
根据以往的资料,圈叔可以确认的信息是,中国空间站在设计时候就有着完善的防护系统,能够直接抵御直径1厘米以下的碎片撞击。而对于1厘米以上的大碎片,检测系统会对飞船提前预警,调整空间站的高度,也就是通过变轨机动进行...
中国空间站被撞击,临出发前才发现?神舟二十号没装预警系统?中国空间站曾成功规避西方卫星,为啥这次没预警?
中国空间站预警系统曾成功规避西方卫星,为啥这次没能预警撞击?是预警失效?事情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神舟二十号飞船在太空中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导致11月5日的返回任务被推迟。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相信大家都和...
让全世界开开眼!中国航天员空间站里吃烧烤,国际空间站要馋哭了
神舟21号成功对接中国天宫空间站后,中国空间站迎来了一个新伙伴,太空烤箱。听到这个消息,很多网友忍不住打趣:“咱们的航天员终于要在太空撸串了!这不,刚上去没两天,我们的航天员真就吃上了太空烧烤。视频一发出来,真的...
日本宇航员的开心大合影,暴露了国际空间站大短板,没法和中国比,真相太扎心!
网友们纷纷拿来和神舟二十一号入轨之后,所拍摄的中国空间站对比了起来。怎么说呢,上图大家自己品!是不是没法比,圈叔如果评价起来那就绝对不客观了,但这国际空间站乱的和家里熊孩子的房间有一拼,到处都是暴露的电线,都能...
神二十神二十一乘组散伙饭吃出新高度,现烤鸡翅煎牛排,滋滋冒油 中国空间站能吃烧烤了!航天员现烤鸡翅煎牛排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人员也想到了,在太空热风烘烤机里面,自带抽油烟机,高温催化、多重过滤之后,根本不会在中国空间站内造成任何的油烟。凡是航天员能接触到的地方、部位,都不会有任何高温风险。这样,在轨航天员...
第1次有储能专家在中国空间站亲自做实验!神舟飞船对接3.5小时,俄罗斯只要3小时,为啥不超俄直接创纪录?
这将会是第一位有储能专家在中国空间站里开展专项研究。此次任务将为张洪章主导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也将首次在太空环境下验证高比能量电池在太空条件下的性能演化规则。要知道,张洪章团队...
日本网友评价神州21发射升空,三名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从日本网友的评论来看,他们对中国在太空探索和航空技术领域的迅猛进步表达了强烈的钦佩和感叹。许多人直言日本已经完全落后于中国,例如在快速实现太空对接、构建月球基地或宇宙领土竞争等方面,中国展现出的高效和创新让人...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记者刘诗瑶、李君强)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5...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太空会师”。(相关报道见第四版)
能吃能喝:四只小鼠“航天员”入住中国天宫空间站,状态良好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消息,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6时45分,在航天员的密切配合下,装载4只小鼠的实验单元由神舟飞船转运并安装至空间站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