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方和韩国正式宣布了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

中方和韩国正式宣布了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兑70万亿韩元,有效期五年。 简单来说,就是中韩两国央行互相给对方开了一个特别大的“备用钱包”,额度是4000亿元人民币兑换70万亿韩元,这个“钱包”有效期为五年,而且双方同意的话还能续期。 这也早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从 2008 年第一次签协议开始,这钱包的额度从最初的规模一路调整到现在,显然是用着顺手才会反复续期。 毕竟中国连续 20 年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21 年以来就算全球贸易不景气,两国贸易额也连续三年稳在 3100 亿美元以上,这么频繁的生意往来,没个靠谱的 “资金周转工具” 可不行。 这 “钱包” 最实在的用处就是帮两国企业省真金白银。以前两国企业做买卖,不管是中国企业买韩国的半导体材料,还是韩国企业进中国的稀土,都得先把本币换成美元,中间过一道手就得被扒层皮 —— 光是汇兑成本就至少占 2‰,要是算上汇率波动的风险,一笔大单子可能白忙活一阵。 贵州那边有组数据挺实在,当地企业用本币结算四年就省了 2 亿汇兑成本,融资利息还少付 3 亿,这还是一个省的量,放到中韩 3100 亿美元的贸易盘里,省下来的钱能堆出不少利润。 更关键的是两国中间品及资本品贸易占了总额的 90%,相当于产业链死死绑在一起,今天下单明天要货,用本币直接结算不用等美元兑换,效率快多了,这也是韩国央行早在 2012 年就专门推出互换资金贸易结算工具的原因。 这 “钱包” 更重要的角色是金融市场的 “定心丸”,尤其在美元不老实的时候。2022 年美联储一加息,韩元直接跌回 2009 年金融危机的水平,韩国连续四个月抛售美债,累计抛了 134 亿美元,外汇储备跟着缩水,那时候这双边互换协议就成了压舱石 —— 毕竟手里握着能直接兑换的人民币,不用慌慌张张去抢美元。 2014 年就有过真刀真枪的用法,中国央行当时动用 400 亿韩元互换资金,通过商业银行给企业做贸易融资,这可是中国第一次用对方货币的互换资金,实打实帮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到了 2024 年 4 月,韩元又贬了 5%,外汇储备单月降了近 60 亿美元,这时候续签的协议就像提前备好的灭火器,就算没真用上,往那儿一放也能稳住市场信心。 而且这 “钱包” 用得越久,两国货币的存在感就越强,慢慢能绕开美元这个 “中间商”。 韩国境内的人民币存款早就不是小数目,最高时冲到 200 亿美元,占了当地外汇存款的 29.1%,仅次于美元,这说明越来越多韩国企业和银行愿意持有人民币。 反观美元储备份额从当年 85% 跌到现在 58%,也能看出大家都在找更靠谱的结算方式。 中国央行这几年在全球铺了 32 份有效互换协议,总规模超 4.5 万亿元,中韩这 4000 亿的额度在里面不算最高,但却是最常用的之一,毕竟两国产业链互嵌得深,不像有些协议可能常年闲置。 香港那边的例子更能说明这 “钱包” 的灵活度,2024 年推出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安排,1000 亿额度半年就放出去 165 亿,惠及 220 多家企业,中韩这套玩法早就有成熟经验。 现在续签五年,还能续期,等于给两国企业吃了长效定心丸 —— 不管是日常做买卖省成本,还是应对美元波动防风险,这 4000 亿的 “备用钱包” 都随时待命。 毕竟生意做久了,互相给的 “信用额度” 就得跟上,这协议续得越勤,越说明两国经济绑得越紧,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