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固态电池为何“井喷”式突破? 今年的全固态电池(以下简称全固态)是新能源领域最火话题。无论车企还是电池厂家都有喜讯。全固态无疑被寄予厚望,早盼着它成功、投产、搭载。 中国车企已走在前面: 1、东风汽车:已掌握电解质、隔膜等核心技术,建起从材料到生产的供应链,不怕“卡脖子”。推出的两款全固态,续航接近1000公里又安全——用钉子扎、放在150℃的高温箱里都没事。 2、奇瑞汽车:能量密度达顶尖水平!全固态“犀牛S”电池模组,电芯能量密度达到600Wh/kg(当前领先),能跑1200公里以上。它还安全!即便电钻钻孔仍不爆不燃、正常供电。目前已实现可用模组量产,计划2027年装车测试。 3、长安汽车:“金钟罩”全固态能量密度达400Wh/kg,续航超1500公里,安全性较液态电池提升70%。按计划,年底就有这电池的样车,2027年有望量产。 4、广汽集团:组合技术路线成效显著!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组合,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2025年完成技术验证,2026年先装在高端的昊铂车型上。 比亚迪、上汽、吉利、蔚来、奔驰、宝马、丰田等也不甘落后,进展都大! 车企有这些成果,背后有电池企业支持: 1、宁德时代:行业龙头引领技术方向!宁德主攻硫化物路线,以半固态为过渡。建成全球第一条硫化物固态电池专用生产线,能量产20Ah样品,样品能量密度甚至达到500Wh/kg。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 2、国轩高科:安全耐用+国产化优势突出!“金石”全固态电池主打“长寿命、高安全”,经200℃高温烘烤、针刺穿刺等测试都不会起火爆炸,350Wh/kg的能量密度能续航1000公里。2025年启动中试生产线,生产良率达90%,同时推进更大规模量产线设计。另外,其准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搭载蔚来ET7,样车已测试超1万公里。 3、欣旺达:聚合物路线独树一帜!发布“欣·碧霄”全固态(能量密度400Wh/kg),已建成0.2GWh中试线,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高达520Wh/kg,展现出聚合物路线的独特优势。 4、孚能科技:技术成熟度高,量产在即!专攻硫化物路线,2025年底计划量产6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覆盖400-500Wh/kg,技术成熟度处于行业前列。 5、赣锋锂业:分步推进,多场景布局!先推氧化物固液混合电池(能量密度420Wh/kg,已进入装车测试阶段);终极目标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样品能量密度500Wh/kg),目前正与国际车企合作,布局汽车、无人机、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 仅从技术层面讲,部分车企和电池企业已经具备生产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但目前大多还处于样品试制、中试或小规模量产阶段,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还需时日。 今年全固态电池为何集中“井喷”?其中有多种因素: 1、“需求逼出来的”,现在常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快到顶了,最多也就300Wh/kg左右,还易燃火。车主怕半路没电,也担心安全,全固态能量密度能超500Wh/kg,还无液体泄漏风险,自然成了车企的“救命稻草”。 2、“技术终于过关”。过去五年,科学家们搞定不少难题:硫化物、氧化物这些固态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赶上甚至超过液态电解质;通过特殊涂层、缓冲层设计,解决了电池内部“接触不良”的问题;还有干法电极、卷对卷生产这些新工艺,让电池成本和生产难度都下降。 3、“必须抢先机”。全固态决定着未来汽车电池的格局!宁德时代这些老大哥想保住地位,新公司想趁机崛起,车企也想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不被卡脖子,于是都砸钱搞研发、建产能,催着技术早日成熟。 4、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也关键。全球主要国家都把全固态当成下一代电池的“终极方案”,出台政策扶持;2024年全球投到全固态领域的钱超200亿美元,中国专门投60亿元搞研发,有这些支持,技术落地自然更快。 5、全固态电池和整车搭配起来优势更明显。它安全、能适应各种温度,还能叠放,实现超快充,甚至不用装复杂的散热系统,大大提升开车体验,这也是车企大力投入的原因。 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后,电池成本和车价都会降: 短期看(2026-2027年),全固态成本会降到1-2元/Wh左右,以100kWh电池包算,电池成本大概12-20万元,搭载这种电池的车价40-60万元,比现在液态电池高端车略便宜,但仍然贵。 2030年后,技术成熟和量产规模扩大,电池成本能压到0.8元/Wh甚至更低,同样100kWh的电池包成本只要8万元左右。那时全固态的主流B级车价格大概25-35万元,和目前液态电池的同级别车价格相近。 从样品到测试,从验证到生产,全固态真来了。量产后技术更熟、成本更低,逐渐列装,电动车续航焦虑、安全顾虑就成历史。这就是科技进步改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