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责任与成长交织的时代,企业的生命力不再仅仅取决于市场占有率或利润数字,而是看它能否与社会同频共振、与未来深度链接。上汽大众的ESG Growth战略,正是一场从“责任履行”到“价值共创”的深刻蜕变。从希望小学援建到“繁星计划”,从硬件捐赠到能力赋能,从企业“独奏”到社会“合唱”,上汽大众用长达十余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从“繁星点点”到“共生共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溯上汽大众ESG战略的源头,早在1995年,企业便已开启希望小学援建之路。而真正标志其社会责任迈入系统化阶段的,是2015年启动的“繁星计划”。它不再是零散的捐赠行为,而是标准化、项目化的公益实践。十年间,累计捐赠2100万元,覆盖11所学校,惠及2万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关注,也是责任初心的清晰印记。
然而,硬件帮扶只是起点。2023年,上汽大众将STEM课程与教师培训体系引入公益项目,标志着ESG战略进入2.0阶段。400人次的教师培训,覆盖课程设计、课堂互动技巧,并提供长期线上教研支持,彻底打破了传统公益“一次性”的局限。课程内容也更具创新性——“小车动力实验室”“垃圾去哪儿了”等主题课程,把能源、机械等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动手体验的趣味内容,真正实现了从“物资输血”到“能力造血”的质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汽大众搭建的“共益+”平台,让责任生态不再局限于企业一方。车主、媒体、高校志愿者,甚至曾经受助的学生也回流成为支教者,共同参与这场社会价值的共创。公益不再是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成为一场多方参与的“社会合唱”。
而在战略的纵深层面,上汽大众的ESG Growth更体现出“企业成长与社会价值共生”的深度融合。早期的社会责任更多聚焦于教育硬件改善,与企业运营像是两条并行线;而如今,ESG已全面融入企业基因——从推动近千家合作方建立可持续管理标准,到构建分布式光伏电站、水资源循环系统,绿色理念贯穿从原材料到生产运输的每一个环节。

这些举措不仅服务于企业自身的低碳目标,更通过公益课程转化为全民低碳意识,反哺品牌价值。数据显示,用户出行场景累计实现19万吨碳减排,而公益教育则影响了2万余名学子——这两组数据,共同构成了上汽大众ESG战略的“价值双轮”,推动企业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形成正向循环。

从1995年的初步探索,到如今六大支柱的协同共振,上汽大众的ESG Growth战略本质上是一场对“可持续”认知的升级。它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附加题,而是从治理架构到业务基因的全面渗透。当责任实践从单点帮扶升级为生态共建,当绿色技术从工厂延伸到课堂,当创新从业务辐射到公益,战略才真正实现了“生长”的本义——不是被动响应,而是主动引领;不是短暂投入,而是长期价值。
在这场从“繁星”到共生的旅程中,上汽大众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生命力,来自于企业与社会的双向奔赴。而这条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