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豪赌固态电池?日本万亿押注放话领先20年,现却反成笑话!

导读:豪赌固态电池?日本万亿押注放话领先20年,现却反成笑话!日前,日本汽车制造企业丰田公司的代表人物在一场发布会上宣称

导读:豪赌固态电池?日本万亿押注放话领先20年,现却反成笑话!

日前,日本汽车制造企业丰田公司的代表人物在一场发布会上宣称:“我们比中国领先20年”。该代表进一步声称,丰田公司已具备量产固态电池的能力,且即将推出的新产品能够实现充电6分钟、续航1200公里的性能指标。这一表述听起来颇具吸引力。

然而,丰田在固态电池产业化方面的实际进展却多次遭遇挫折,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如此情况,难免令外界感到失望。部分业界观察专家指出,相较于日本企业这种尚停留在“设想层面”的承诺,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稳健且高效地推进量产工作,显得更为务实且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国产固态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率先公布消息,其自主研发的准固态电池已顺利通过多种车型的实际测试。该款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00瓦时每千克,不仅能够实现超千公里的续航里程,而且在穿刺测试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安全性。

随后,一项更为关键的进展呈现出来:截至今年5月,一条产能达0.2吉瓦时的预生产线已建成并投入生产。该生产线产品良率稳定维持在90%,且产品已进入实车道路测试阶段。这一成果标志着,相关技术已成功跨越实验室研发阶段,正式步入量产前夕。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近期推出了名为“金钟罩”的新一代固态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至400瓦时每千克,搭载此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有望达到1500公里。

国内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不止于此。国内其他主要的电池及整车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宁德时代、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企业均已公布各自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时间表,整体技术推进节奏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面对中国固态电池技术的集中性突破,日本企业正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以丰田公司为例,尽管其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投入了高达1.5万亿日元的巨额资金,但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却多次延期,从最初规划的2027年推迟至2030年。在此情形下,丰田近期借助媒体进行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在外界看来,更像是为提升自身技术形象和市场预期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举措。

固态电池一直以来被视为电池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方向,因其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不仅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电速度,而且在发生损坏时,其起火风险大幅降低。

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起步较早,且投入巨大,在过去十年间累计投入近1.5万亿日元,并拥有超过1300项相关研究专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大部分固态电池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主要聚焦于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尽管该技术在快速充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稳定性较差,且面临成本控制和大规模生产等诸多挑战。这导致包括丰田、松下等行业巨头在内,尽管在固态电池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但在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并推向市场方面,仍面临较大困难。

这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状况,无疑给日本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在今年5月,本田公司宣布调整研发策略,将原本用于纯电动汽车研发的部分预算(约三成),转而投入到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中。

事实上,商业化进程缓慢已成为日本科技产业面临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外界常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来形容日本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

在新能源汽车与固态电池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国持续取得突破,这一态势已引起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日本《经济新闻》刊文指出,未来日本将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面临落后于中国的状况。

回顾过去50年,日本在燃油汽车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绝对话语权”。然而,在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日本未能把握机遇,致使其传统优势逐渐被中国的动力电池等行业快速超越,往日辉煌难以延续。

当下,固态电池成为日本企业试图重新夺回技术领先地位的最后关键举措。不过,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中国固态电池产业正稳步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生产的跨越。在这场激烈的科技竞赛中,比拼的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评论列表

my god
my god 1
2025-11-27 19:21
这技术就算成功,但有个大bug,就是电压,电力,电容,,,不够![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