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神舟二十一号 10 月 31 日深夜发射!3 位老航天员再无缘空间站,真的可惜吗?

10 月 31 日 23 时 44 分!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敲定这个发射时间,全网都在掰着指头等神舟二十一号飞天。可

10 月 31 日 23 时 44 分!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敲定这个发射时间,全网都在掰着指头等神舟二十一号飞天。可乘组名单一公布,不少人心里却泛起了酸 —— 指令长张陆带着首次出征的武飞、张洪章即将奔赴太空,名单里依旧没有杨利伟、张晓光、刘旺这三位老英雄的名字。

这已经是他们第 N 次与中国空间站擦肩而过了。那些当年把中国载人航天从 "零" 推起来的人,至今没亲眼见过自己参与奠基的 "太空家园",咋能不让人唏嘘?但翻遍他们的故事才明白:航天人的遗憾里,藏着更动人的答案。

咱先说说即将出征的新乘组,这配置里藏着中国航天的新模样。指令长张陆是 "二刷太空" 的老兵,神舟十五号任务时就把空间站里里外外摸熟了,这次带队心里特有底。另外两位新人更有意思:武飞以前是航天工程师,天天跟空间站零件打交道,现在要亲手登上自己设计过的 "作品";张洪章是中科院的研究员,专攻化学物理,上太空要搞新材料实验。网友调侃:"以前航天员是 ' 会开飞船的飞行员 ',现在是 ' 会飞天的科学家 ',这含金量绝了!"

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入轨后 3.5 小时就能对接天和核心舱,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想想这场景就激动,可一想到三位老航天员,又忍不住叹气。

先说杨利伟,中国第一个叩开太空大门的人。2003 年那 21 小时 23 分的飞行,让中国成了世界第三能独立搞载人航天的国家。当年多少人守着电视,就为等一句 "我感觉良好"。2025 年他还在公开场合露面,说港澳航天员训练得不错,可依照航天规则,执行任务前得封闭训练,频繁出席活动的他,自然没机会出征。但没人会忘,是他把 "不可能" 变成了 "可能"。

再看张晓光,神舟十号任务时的 "太空摄影师"。王亚平那场轰动全国的太空授课,镜头里地球的蔚蓝、舱内的实验画面,全是他举着摄像机拍的。可当年同乘组的聂海胜、王亚平都已多次飞天,他却始终没等到空间站的入场券。

最让人惋惜的是刘旺,神舟九号任务里的 "太空舵手"。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时,他手动操控飞船,精度比针尖对麦芒还准,开创了中国人太空 "开飞船" 的历史。可队友景海鹏、刘洋都成了 "三朝元老",他的飞行服却再没机会重返太空。

不少人追问:他们还没退役,就真没机会了?说实话,难。现在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是主力,第四批都已入列,年轻人身体条件好、专业领域新,更适配空间站的科研任务。就像老教师退到幕后带徒弟,老航天员的战场也从太空转到了地面:杨利伟在统筹航天员训练,张晓光在优化任务流程,刘旺在打磨对接技术 —— 他们把经验酿成了 "教科书",比自己飞天更有价值。

杨利伟以前说过,自己还在坚持训练,"有需要随时上"。这份底气,不是为了圆自己的梦,而是给中国航天留的 "后手"。就像当年他敢坐进神舟五号,不是不怕危险,是为了给后来人蹚出一条路。

现在再想:没亲眼见过空间站,算遗憾吗?或许算。但看着自己培养的年轻人住进 "太空家园",看着中国航天从 "跟跑" 到 "领跑",这份骄傲,说不定比自己飞天更踏实。

10 月 31 日深夜,当火箭划破夜空时,咱既能为新航天员喝彩,也该记得那些在地面托举他们的老英雄。你觉得这三位老航天员的 "未圆梦",是真的可惜吗?评论区聊聊,为中国航天人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