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四川通江,川军田颂尧刚打下一座小城,就火急火燎地往南京报捷,说干掉了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8 13:07:54

1933年,四川通江,川军田颂尧刚打下一座小城,就火急火燎地往南京报捷,说干掉了共产党大人物恽代英。

电报一到,蒋介石拍案大怒,因为两年前,恽代英早在蒋的命令下就被处决了,田颂尧这一闹,不但丢了官,也让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军阀勾心斗角彻底暴露出来。

恽代英是黄埔军校早期的重要人物,学生里出了不少大将,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骨干。

1930年,因为顾顺章叛变,他身份暴露,被捕押到南京,蒋介石亲自下令要他招降,许以高官厚禄,但恽代英咬紧牙关,宁死不屈。

1931年4月29日,他在雨花台被秘密枪决。

转到1933年,蒋介石为了收拾四川这帮不太听话的军阀,让田颂尧带着六万川军围剿川陕根据地。

田的兵进了通江,发现街上有条“恽代英街”,随口打听,当地百姓说是纪念烈士的,底下兵油子脑袋一拍:是不是咱们打死了个大人物?

消息很快传到田颂尧耳朵里,他心里清楚,打死红军要员,绝对是大功一件。

田颂尧根本没多问,急着邀功,直接发电报说“击毙恽代英”,想着给自己添点光彩,也顺便在蒋介石那儿刷刷好感。

谁料南京一看战报,蒋介石差点没气晕过去。

恽代英早死了,还能再死一次?蒋一怒之下,痛骂田颂尧无知胡闹,当即下令彻查,田颂尧这才知道捅了大篓子,灰头土脸地收拾残局。

其实,田颂尧也不是不知道恽代英的名字,他只是心里焦急,想着冒点险搏一把,毕竟地方军阀日子难过,靠战功换取中央信任,是活下去的法宝,但这回算盘打歪了,闹了大笑话,还丢了官职。

田颂尧这事一传开,整个军界哄堂大笑,也让蒋介石对川军彻底失望。

地方军阀各自为政,虚报战果成了家常便饭,前线的胜败真假掺半,南京天天靠假消息做决策,怎么能打赢仗?田颂尧不过是把这个潜规则摆到了台面上。

事实上,田颂尧的军事水平也实在拿不出手,他带着六万大军围剿红军,本以为能一举平定川陕。

结果红四方面军玩空城计,诱敌深入,田颂尧以为红军已经溃散,傻乎乎追进山里,结果被设伏重创,空山坝一战丢了大半兵力,溃不成军。

红军趁机在根据地稳住阵脚,还把田颂尧谎报恽代英之事编成了小册子,到处散发。

老百姓一听,更加不信国民党,反而觉得共产党能打,能撑,是真本事,这波宣传攻势,比打胜仗还来得痛快。

而蒋介石呢,虽然骂田颂尧骂得凶,但心里也明白,靠这些乌合之众剿共,迟早要出大乱子。

川军、滇军、桂军,看似听命南京,实则各打小算盘,蒋介石暗自咬牙,决心培养自己的嫡系中央军,不再指望这些半独立军阀。

田颂尧这次被撤,虽然没立刻倒大霉,但在中央眼里彻底失了信任。

原本四川局面复杂,他还能靠一层“老资格”混口饭吃,这下彻底边缘化,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

在这一系列荒唐操作中,真正的赢家是红军。

恽代英本来是个烈士,经过国民党这一闹,知名度反而更高了,他成了红军烈士宣传里响当当的名字,被无数红军战士敬仰。

后来在长征、在延安,在抗战前线,恽代英的故事一遍遍流传。

恽代英的街道名,也被红军有意保留甚至扩大,成了当地根据地精神象征之一。

川陕根据地的人,提起恽代英,总带着敬佩,而国民党这边,却连敌人的烈士纪念街都搞错,可笑又可悲。

这种状况,其实早就埋下了国共斗争胜负的伏笔。

国民党上下一盘散沙,前线打仗靠蒙,后方坐办公室靠听吹牛,红军虽然装备差,人数少,但纪律严明,宣传到位,真正把根据地群众牢牢拢在一起。

通江事件过后,国民党内部虽然进行了几次清理,打击了几批虚报战功的军官,但整体风气依旧没改,上行下效,瞒报、假报层出不穷,战场局势越来越糟。

田颂尧自己也没什么翻身机会了,1935年,他在四川遭遇红军反攻,再败。

后来虽然苟且活到了抗战时期,但早已无足轻重,抗战期间,他在西南一隅苟延残喘,成了地方闲散军头。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田颂尧以为能靠一次谎报飞黄腾达,结果反而成了笑柄;恽代英本来已经牺牲,却因为敌人的闹剧被更多人铭记。

一个想靠编故事上位的人,最后连自己的故事都没人愿意听了。

而这出闹剧之外,更深的问题是,国民党的官僚体系,已经烂到了根,打仗靠虚假战报,官场靠拍马屁保命。

士兵苦,百姓怨,前线一盘散沙,后方纸醉金迷,到最后,连自己的敌人名字都认不清楚,又拿什么去跟对手决一死战?

这就是民国晚期军阀政治的一角,一个小小的谎言,一场乌龙战报,揭开了整个旧体制的病根。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