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长安城乱成一锅粥,黄巢的农民军杀进来,血流成河,宫廷空空如也,李唐宗室,不是被杀就是被俘,眼看国家快完了,却没一个王爷能站出来救局。
想当年李世民提枪上马,能打能拼,如今这些“贵人”们,要么躲起来,要么喝得烂醉,和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
故事得从唐玄宗那会儿说起。
玄宗怕宗室闹事,在长安城里建了“十王宅”“千孙院”,把一群皇亲国戚全关在里面,吃喝享乐,养着过日子。
表面上光鲜,其实像关在金丝笼里的鸟,他们不能领兵,也不能管地方事务,顶多混个虚职,领俸禄混日子。
年复一年,这些人打仗不会了,治国也不会了,成天只知道吟诗作对,连骑马射箭的本事都荒废了。
更要命的是,宗室的爵位越传越小,亲王的儿子得降等袭爵,传到五代以后直接归到平民里。
李承乾的后人,比如李适之,虽然做过宰相,弟弟李载义却只能从兵卒干起,算是拼了老命才熬成节度使。
到了唐末,大多数宗室跟街头小贩、流民没啥区别,哪还有号召力?
局势雪上加霜的是,军阀为了争权夺利,根本不拿宗室当回事。
乾宁三年,韩建冲进行宫,把皇帝昭宗吓得瑟瑟发抖,逼着他交出宗室将领的兵权,十一位宗室王爷当天就被杀,血染宫廷。
到了天祐元年,朱温干脆把昭宗灌醉勒死,连还在襁褓里的小皇子都没放过,到唐灭亡那天,活着的近支宗室已经没几个了。
黄巢起义那年,长安彻底失控,李唐皇族不是被杀就是流落民间,能跑的早跑了,来不及跑的,不是被乱军宰了,就是饿死病死在废墟里。
李克用虽然后来打出一片天,被赐姓李,但他本是沙陀人,跟真正的李唐血统沾不上多少边。
到了这时候,谁还能指望宗室中有人站出来拯救国家?根本不可能。
其实,社会结构早就变了,唐初门阀士族一手遮天,宗室还能靠亲戚关系拉人脉。
可到唐末,科举制普及,印刷术兴起,读书做官不靠家世,只要你有本事就行。
宗室就算有科举优势,像李涛家族还能混个宰相,可地方上早就没人听他们的了。
百姓更是心思活络了,活在水深火热里的老百姓,只关心谁能给口饭吃。
唐朝廷整天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地方藩镇,比如朱温、李克用,讲究“小国寡民”,给点安稳生活,老百姓就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们跑。
你要是打着宗室旗号起兵,反而成了旧朝廷的爪牙,谁理你?
再说唐朝制度也有大问题。
李世民时代,宗室能带兵打仗,李建成、李元吉、李孝恭,这帮王爷都是能上战场的角色。
可是后来禁军、边镇全交给武将掌握,宗室只剩下吃饭、喝酒、考科举。
打仗这活儿,他们连门都摸不着,到了唐末,宗室们连个像样的亲兵队伍都没有。想打仗?拿什么打?
文化认同也出了岔子,自玄武门之变后,朝廷提倡文治。
宗室们更愿意考个进士,混个官职,过几天安生日子,没几个人真愿意练兵、打仗。李适之这样的宗室宰相,靠的是嘴皮子,不是刀枪。
结果等天下大乱了,这些人既没兵也没威望,只能干瞪眼。
再看汉朝,人家宗室是真有本事。
西汉宗室有封地,有百姓,打仗要人有要钱有,比如光武帝刘秀,东山再起靠的是自己的地盘。
刘备更是从一条街头混混,一路混到割据一方,靠的也是地方资源和宗族势力。
可唐朝的宗室呢?光有个王爷的名头,手底下连三百兵都没,还谈啥复国?
血缘纽带也被时间冲淡了,南唐的李昪,说自己是唐宪宗后代,可真真假假谁能查得清?
更别提那些远房支系了,和长安的李唐皇室隔了十万八千里。
血缘关系薄了,号召力自然也就没了,别说百姓不认,连军头们都懒得搭理。
到了最后,李唐宗室能逃的逃,能躲的躲,有些人干脆改姓换名,在市井中藏起来,混吃混喝过日子,也有人试图举兵,但没兵没粮,几天就被剿灭。
其实想想也正常,朝廷一手打造了这么个“圈养制度”,一代又一代,把宗室培养成了只会读书、只会享乐的废人。
等到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连怎么拿刀都忘了。
李唐的故事,算是给后人提了个醒,想靠血统救国,不行;想靠空头衔救国,更不行。
没有实权,没有人心,再高贵的出身,也只能沦为历史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