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人形机器人”现场“脱衣割肉”证明不是人——何小鹏的科技执念

导语:他靠浏览器起家,37岁实现财富自由;他跨界造车,把“PPT概念”变成纽交所上市代码;如今,他又造出会走猫步的机器人
导语:

他靠浏览器起家,37岁实现财富自由;他跨界造车,把“PPT概念”变成纽交所上市代码;如今,他又造出会走猫步的机器人,甚至被质疑“藏真人”。何小鹏的创业史,像一部现实版《疯狂的石头》,每一次转身都赌上全部身家,却总能在争议中杀出血路。

01,暴富后转身造车,一场“不务正业”的豪赌

2014年,37岁的何小鹏站在人生巅峰。他创立的UC浏览器被阿里以43.5亿美元收购,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大并购案。按常理,他该在杭州西湖边享受生活,但他却做了一个疯狂决定:联合李学凌、傅盛等互联网大佬,投资创立小鹏汽车。

“造车?你疯了吧!”身边人劝他。当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1%,特斯拉刚进入中国,市场冷得像块冰。但何小鹏坚信:“未来汽车会像手机一样智能,不做就晚了!”他卖掉部分阿里股票,押上全部身家。

创业维艰:2017年,小鹏首款车下线前夜,肇庆工厂的地基下惊现溶洞,填平溶洞就花掉半年时间。何小鹏带着团队睡工地、啃泡面,硬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02,机器人“长耳朵”引争议,何小鹏深夜剪开“皮肤”自证清白

2025年11月5日,小鹏发布人形机器人IRON。它踩着猫步登场,动作丝滑如太空漫步,却因“过于逼真”被网友质疑:“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

争议升级:评论区炸锅,有人说“机器人耳朵像外星人”,有人调侃“建议查查何小鹏的PPT”。何小鹏没急着辩解,第二天一早,他发布一镜到底视频:机器人背后拉链一拉,露出内部晶格肌肉、谐波关节,通电后仍淡定走猫步。

硬核自证:发布会上,他甚至剪开机器人腿部“皮肤”,展示机械骨骼:“如果藏真人,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网友直呼:“这操作比直播带货还狠!”

03,从“UC教父”到“造车狂人”,两次归零的赌局

何小鹏的创业史,本质是一场接一场的“归零游戏”。

第一次归零:2004年,他放弃亚信高薪,和梁捷挤在广州城中村写代码。UC浏览器一度濒临破产,雷军投了200万,俞永福空降救场。2014年阿里收购UC时,他已实现财务自由,却对俞永福说:“我想去造车,像教父那样改变世界。”

第二次归零:2019年小鹏汽车上市前夕,特斯拉起诉其抄袭,股价暴跌60%。何小鹏连夜写公开信:“我们不是小偷,是特斯拉的‘学徒’。”如今小鹏港股市值超1700亿港元,他成了“中国版马斯克”。

04,AI狂魔的野望,造车、飞行器、机器人“三线作战”

何小鹏的野心不止于车。2024年,他宣布“All in AI”,目标10年内让汽车、飞行器、机器人“三开花”。

飞行汽车:广州开发区,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正在组装。分体式飞行器计划2026年量产,何小鹏说:“未来堵车时,直接切飞行模式,10分钟穿越珠江。”

机器人量产倒计时:2026年,小鹏计划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价格压到170万以内。网友算账:“比北上广一套房便宜,但能帮我洗碗吗?”何小鹏笑答:“先解决拧螺丝,再谈浪漫。”

05,争议与掌声,一个“偏执狂”的中国式创新样本

何小鹏的创业路上,质疑从未停歇。

“PPT造车”:2017年首款车发布时,媒体嘲讽:“互联网人懂车?”何小鹏带着工程师泡实验室,把自动驾驶代码写了2000万行。

“机器人噱头论”:有人批评他“不务正业”,他却认为:“未来出行是‘车+机器人+飞行器’的生态,小鹏必须卡位。”

时代的选择:从UC到小鹏,何小鹏踩中三次浪潮——移动互联网、新能源车、AI。他说:“创业者要像鲨鱼,闻到血腥味就扑上去,管它是不是鲨鱼鳍。”

结语:

何小鹏的故事,是“中国式创新”的缩影:疯狂、争议、偏执,却总能在质疑中撕开一道口子。当他在发布会上剪开机器人“皮肤”时,撕开的不仅是金属外壳,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除了原地踏步。

评论列表

海豚
海豚 1
2025-11-09 11:53
现在房子价格变成了一个被长期看跌的资产,现在的价格永远是以后的最高价。有人说什么大放水,什么Q2都多少了,社会上钱再多关你什么事?进你口袋了吗?资金只会拥抱看涨的资产,不会拥抱长期看跌的资产。不管哪个城市,房子都是越来越多,叠加人口出生大幅暴跌,只会越来越难卖,越来越不值钱。后面你想指望00后花高价买房吗?还是枕头垫高一点想一想吧,看看门在哪里。房子实际建造成本是非常低的,所有城市的房价都应该参照那些卖3000元到5000元一平的楼盘,否则就是有人赚的太暴利了。大城市也失去了过往的人口虹吸效应,因为随着交通物流和各地招商引资的便利性,很多制造产业正不断地往中部城市转移,大城市人口也随之不断减少,而不是在增多,这跟过往是有很大区别的。房子到了20年就是老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