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万级中大型轿车迎来价值重构!领克10 EM-P标配四驱和激光雷达

当 BBA 还在为 20 万级车型保留四驱和辅助驾驶配置作为溢价筹码时,领克带着旗下中大型插电混动轿车来了个 "釜底抽薪

当 BBA 还在为 20 万级车型保留四驱和辅助驾驶配置作为溢价筹码时,领克带着旗下中大型插电混动轿车来了个 "釜底抽薪"。2025 年上市的领克 10 EM-P ,直接将激光雷达、全时四驱、英伟达 Thor 芯片这些曾经的 "豪华标签" 变成了全系标配。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5% 的今天,这款车的登场不仅是一次产品迭代,更像是对中大型轿车市场的一次价值重构。作为长期评测合资车型的车评人,我必须说:这可能是近年来自主品牌对合资阵营比较具杀伤力的一次正面突袭。

外形设计上,中大型轿车市场长期被 "商务沉稳" 的设计语言垄断,奥迪 A6L 的官车形象、奔驰 E 级的游艇风格,似乎都在强调 "成熟感" 而非个性表达。但领克 10 EM-P 显然不想走这条路。

这款车采用了领克家族新的 "风暴之眼" 设计语言,5050mm 的车长配合 1966mm 的同级较宽车身,营造出低趴宽体的视觉姿态。前脸贯穿式日行灯与可发光品牌 LOGO 相连,在解锁时会呈现流水迎宾效果,这种仪式感在同价位合资车中几乎绝迹。值得一提的是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被巧妙集成在引擎盖前缘,既不破坏整体美感,又保持了 200 米的探测距离优势,精度更是小于 3cm,能识别 15cm 低矮障碍,比奔驰 E 级 PHEV 的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天气下可靠性更高。

侧面采用溜背造型,从 B 柱开始的下滑线条一直延伸至车尾,形成类似奥迪 A7L 的轿跑风格,但 3005mm 的轴距又保证了足够的后排空间。对比奔驰 E 级 PHEV 近乎平直的车顶线条,领克 10 EM-P 显然更讨好年轻消费者。车尾的贯穿式尾灯与扩散器装饰进一步强化了运动属性,双边共四出的排气布局则暗示着不俗的动力性能。

实际体验中,这款车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有趣的气质变化:阳光下通过特殊车漆工艺呈现出的珠光效果显得高级感十足,适合商务场合;而夜晚点亮的灯光组件又充满科技感,切换至运动模式时仪表盘和氛围灯的红色主题更是瞬间点燃驾驶欲望。这种 "双面性" 设计,很好解决了中大型轿车用户既需要商务形象又不想牺牲个性的矛盾。

内饰座舱:

坐进驾驶舱,比较直观的感受是领克 10 EM-P 彻底抛弃了合资车的 "保守主义"。中控台采用 15.4 英寸悬浮中控屏 + 12.3 英寸全液晶仪表的组合,配合 AR-HUD 抬头显示形成三联屏交互系统。这套基于 LYNK Flyme Auto 全新升级的座舱系统,背后是英伟达 Thor 芯片的强大算力支撑。

实际体验中,这种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语音指令的响应速度,无论 "打开空调 23 度并关闭车窗" 这类复合指令,还是在嘈杂环境下的唤醒识别,系统都能做到秒级响应,没有传统合资车常见的延迟卡顿;其次是多任务处理能力,导航同时播放音乐并进行 OTA 升级时,系统依然流畅如新;最后是 AI 学习能力,车辆会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整座椅位置、空调温度甚至常用导航目的地,这种 "越用越懂你" 的体验在奥迪 A6L 等车型上需要选装更高阶的智联系统才能实现。

材质方面,中控台和门板均采用软质搪塑 + 金属饰板的组合,高配车型还配备 Nappa 真皮座椅。对比同价位帕萨特插混的硬塑料占比,领克 10 EM-P 的内饰质感明显更优。座椅设计也值得称赞,前排座椅的侧翼支撑可根据驾驶模式自动调节,激烈驾驶时提供更强包裹性,而长途巡航时又会自动放松提升舒适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排的 "老板键" 功能,不仅能调节副驾座椅位置,还可控制空调、座椅加热和多媒体系统。实测中,身高 180cm 的乘客在后排能获得两拳以上的腿部空间,配合可调节角度的靠背,长途乘坐疲劳感明显低于奥迪 A6L 那偏硬的后排座椅。中央扶手箱内置的无线充电板和 Type-C 接口满足了现代乘客的用电需求,这方面比奔驰 E 级 PHEV 仅提供 USB 接口的配置更与时俱进。

实际使用中,这套智能座舱打动我的是细节设计:比如根据导航自动切换空调内循环的 "隧道模式",识别到后排乘客入睡后自动调低媒体音量的 "静谧模式",甚至能通过摄像头识别驾驶员疲劳状态并及时提醒。这些功能看似简单,却体现了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不是像某些合资车那样单纯堆砌屏幕尺寸。

动力配置:

动力配置上,领克 10 EM-P 搭载的 EM-P 智能电混技术,可以说是目前插混领域的 "技术担当"。这套由 1.5T Evo 电混专用引擎 + DHT Evo 混动电驱 + 后桥 P4 电机组成的动力系统,能爆发出 390kW 峰值功率和 755N・m 峰值扭矩,零百加速仅需 5.1 秒,极速可达 210km/h。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比奔驰 E 级 PHEV (7.8 秒)、奥迪 A6L 45TFSI (6.2 秒) 甚至帕萨特插混 (7.7 秒),领克 10 EM-P 的加速性能超出一个代际。实际测试中,运动模式下深踩油门,P4 电机瞬间爆发的扭矩会带来强烈的推背感,变速箱换挡速度比传统 AT 变速箱快不少,整个加速过程流畅且线性,没有顿挫感。

更难得的是性能与效率的平衡。CLTC 工况下,这款车的亏电油耗仅为 4.2L/100km,纯电续航提供 120km 和 240km 两种版本。其中 120km 版本搭载 18.4kWh 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240km 版本则配备 38.2kWh 衢州极电神盾金砖电池,后者具备 4500 次循环寿命、SOC<20% 全功率放电能力,10-60% 充电仅需 13 分钟。按照每天 50km 通勤计算,纯电模式足以覆盖一周上下班需求;而满油满电状态下,综合续航可达 1200km 以上,彻底消除里程焦虑。对比奥迪 A6L 插混版仅 54km 的纯电续航,领克 10 EM-P 的实用性显然更高。

四驱系统是另一大亮点。这套由 P4 电机单独驱动后轮的电动四驱系统,响应时间仅 10ms,比传统燃油车的机械四驱快 20 倍(传统系统需 200ms)。在雨天湿滑路面测试中,车辆过弯时能明显感觉到动力分配的变化,后轮及时的扭矩输出有效抑制了转向不足。而在雪地模式下,50:50 的前后扭矩分配让车辆稳定性也超前驱的帕萨特插混。更重要的是,这套四驱系统可以完全解耦,在不需要时自动切换为前驱模式,实现 "0" 拖曳损失,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损失。

底盘方面,基于 CMA Evo 平台打造的纯铝合金双叉臂前悬与增强版五连杆后悬组合在同级别独树一帜,配合全系标配的液压可变阻尼系统,实现了操控性与舒适性的平衡。过减速带时的滤震效果明显优于奥迪 A6L,而高速过弯的侧倾控制又比奔驰 E 级 PHEV 更出色,这种 "全能" 表现让人忘记这是一款车长超 5 米的中大型轿车。

空间表现:

中大型轿车用户比较关心的莫过于空间表现,领克 10 EM-P 在这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3005mm 的轴距虽然比奔驰 E 级 PHEV 的 3079mm 稍短,但通过优化布局,实际空间利用率更高。

前排调整到适合 180cm 乘客的驾驶位置后,后排腿部空间仍有两拳余量,头部空间也有一拳左右,完全不会有压抑感。对比奥迪 A6L 后排中间那几乎不能坐人的高耸地台,领克 10 EM-P 的后排地板虽然也有凸起,但高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中间乘客的舒适性明显更好。

后备箱常规容积为 470L,放倒后排座椅后可扩展至 1200L,足以容纳婴儿车和行李箱等大件物品。值得称赞的是,尽管搭载了大容量电池,后备箱空间并未受到明显挤压,这一点比电池占用后备箱空间的早期插混车型进步明显。

储物空间设计同样用心:中控台下方的镂空区域可容纳 13 寸笔记本电脑,中央扶手箱深度足够放下 6.7 寸大屏手机 + 无线充电板,前后门板的储物槽能轻松容纳 1L 装水瓶。这些细节设计体现了对用户实际需求的深入理解,比某些合资车华而不实的设计实用得多。

实际体验中,我们模拟了家庭出行场景:后排同时安装两个儿童安全座椅后,中间仍能坐下一位成年人;后备箱装下婴儿车、行李箱和折叠轮椅后还有剩余空间。这种空间表现完全能满足多孩家庭或商务接待的需求,证明了领克 10 EM-P 在空间实用性上的成熟考量。

在安全配置方面,领克 10 EM-P 可谓武装到了牙齿。比较引人注目的当属全系标配的速腾聚创 M1 PLUS 激光雷达,配合 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和 11 摄像头,构建起由 29 个传感器组成的全方位感知系统。这在 30 万以内的中大型轿车中是少有的配置,要知道奔驰 E 级 PHEV 和奥迪 A6L 即便在高配车型上也未配备激光雷达。

这套硬件系统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恶劣天气下的感知能力提升。激光雷达 200 米的探测距离和小于 3cm 的精度,在暴雨天气测试中,对前方车辆的识别距离比纯视觉方案远 30%,为制动系统争取了宝贵的反应时间。而在隧道出入口的强光切换场景中,也没有出现视觉方案常见的 "致盲" 现象。

被动安全方面,车身采用 78% 高强度钢和 1500MPa 热成型钢,关键部位采用铝制防撞梁减轻重量的同时提升防护性能。对比帕萨特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领克 10 EM-P 的车身刚性显然更令人放心。

气囊配置同样慷慨,全车配备 8 安全气囊,包括同级罕见的后排侧气囊。更贴心的是前排座椅的防潜滑设计和后排的预紧式安全带,这些细节配置在发生碰撞时能有效降低乘员受伤风险。

实际体验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动刹车系统的表现。该车 AEB 功能可在 130km/h 时速下实现有效刹停,在模拟行人横穿马路的测试中,车辆在时速 60km/h 的情况下能稳稳刹停,制动过程平稳且线性,没有突兀的点头现象。而在高速跟车时,系统对前车减速的判断也十分精准,避免了频繁制动带来的不适感。这些表现都得益于激光雷达提供的精准距离数据,证明了这项配置绝非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辅助驾驶表现:从 "基础功能" 到 "全场景覆盖"

基于强大的硬件基础,领克 10 EM-P 的千里浩瀚 H7 辅助驾驶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辅助功能。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让你完全解放双手,而是能在特定场景下为驾驶员提供帮助的辅助系统。

高速场景中,系统支持全速域的车道居中行驶和智能跟车,即使在轻微弯道也能保持稳定轨迹,比奥迪 A6L 的车道保持系统更流畅自然。

城市道路中,系统能识别交通信号灯并提供减速提示,通过无保护路口时会自动减速观察,遇到突发情况会及时提醒驾驶员接管。自动泊车功能支持垂直、平行和斜列等多种车位类型,在狭窄空间内的操控精度令人惊叹,甚至能完成很多老司机都头疼的极限泊车。

比较实用的莫过于交通拥堵辅助功能,在走走停停的路况下,系统能自动控制油门、刹车和转向,有效减轻驾驶员疲劳。对比奔驰 E 级 PHEV 需要频繁接管的辅助系统,领克 10 EM-P 的拥堵辅助可持续工作更长时间,实用性更高。

实际测试中,系统给我的感受是 "恰到好处的干预"—— 既不会像某些品牌系统那样过度介入导致驾驶突兀,也不会因干预不足而失去辅助意义。方向盘上的电容感应装置能准确检测驾驶员是否手握方向盘,避免了传统扭矩感应式需要频繁晃动方向盘的麻烦。这些细节设计都体现了对辅助驾驶本质的正确理解:辅助系统应该是驾驶员的 "得力助手" 而非 "竞争对手"。

选购建议与优惠政策

综合来看,领克 10 EM-P 比较适合三类消费者:一是预算 20 万左右,既需要中大型轿车的空间和舒适性,又不想牺牲驾驶乐趣的年轻家庭;二是经常在城市和高速切换行驶,对辅助驾驶和续航都有要求的通勤族;三是厌倦了合资车 "配置吝啬",追求高性价比的科技爱好者。

四款配置车型中,我比较推荐 240 四驱 Ultra 版。限时优惠后售价 18.58 万,比入门版贵 2.2 万,但增加的 240km 长续航金砖电池、Nappa 真皮座椅、哈曼卡顿音响和高级辅助驾驶功能都非常实用,长期使用下来物有所值。如果充电条件便利,120 四驱 Ultra 版(优惠后 17.18 万)也足够满足日常需求,性价比更高。

结语:合资车的 "舒适区" 该结束了

试驾领克 10 EM-P 的一周里,我不止一次想起刚入行时的情景 —— 那时 20 万级车型能有个倒车影像就不错了,四驱和辅助驾驶更是豪华车的专属。而现在,领克用 16.38 万的起售价将这些曾经的 "奢侈品" 变成了标配,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市场竞争的必然。

客观地说,这款车并非毫无缺点,品牌溢价能力与 BBA 相比仍有差距。但瑕不掩瑜,领克 10 EM-P 用超越价位的配置、强劲的性能和亲民的价格,为中大型轿车市场树立了新的价值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件好事 —— 当自主品牌能用实力打破合资品牌的技术垄断和价格壁垒,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购车者。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领克 10 EM-P 的登场或许是个警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下,靠品牌溢价和 "减配" 维持利润的日子,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如果你正在 20-25 万价位选购中大型轿车,不妨亲自去试驾一下领克 10 EM-P。相信我,它可能会彻底改变你对这个价位车型的期待 —— 毕竟,当科技普惠成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再为落后的技术和品牌溢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