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消费场景的深层迭代、健康饮酒理念的全面兴起,低度白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据中国酒业协会预测,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30%。其中,低度白酒占比超半数,成为增长主力。各大酒企也纷纷推出低度酒产品,竞相涌入这一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

在这场变革浪潮中,有一款产品早已悄然跨越百亿门槛,成为市场引领者,它就是国窖1573低度化战略的核心产品——38度国窖1573。
早在2001年,浓香高端品牌国窖1573推出之际,就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同步上市了38度国窖1573。经过二十余年的市场培育和品牌积淀,38度国窖1573已凭借卓越品质与动销能力,成为全国首个破百亿的低度白酒大单品,实现了从品类突破到超级单品的华丽蜕变。
精准战略+全面布局,成就百亿传奇
2024年,国窖1573全系品牌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其中低度产品贡献率高达50%,成为低度白酒市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在河北、山东、江苏、浙北等多个核心区域,其市场表现尤为亮眼。
据市场调研,在华北地区的商务宴请中,低度国窖1573被视为广受信赖的“安全牌”,其“多饮不易醉,次日精神依旧”的口感和酒质,让饮酒既不失氛围又兼顾体验。而在三四线城市,低度国窖1573成功实现了对同价位洋酒的文化替代,两者价格区间相近,但国窖1573深厚的品牌积淀,更能够触动本土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和口味偏好,成为彰显消费者文化品位的重要选项。

低度国窖1573的"东进"战略也是成效显著。去年,低度国窖1573在以苏州、嘉兴、湖州为代表的环太湖地区年销售额超15亿元。其中,苏州市场销售规模约4-5亿,其下辖县级市张家港更在一年间实现了约9倍增长。浙江嘉兴、湖州两地销售额超10亿。
低度国窖1573在环太湖市场的崛起,标志着国窖1573的华东市场突围战初见成效,已成功在四川大本营和华北区域的河北、山东省外,打造出第三大战略市场。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国窖1573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精准的战术打法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自2017年提出"东进南图"发展战略,到2018年打响"华东会战",再到持续推进"华东战略2.0",其市场投入力度大且精准、人员配置高,市场策略灵活多变,为低度国窖1573在各个区域市场的快速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品牌势能的持续积累和市场投入的不断深化,低度国窖1573正以现有市场为基础,从西南到华北,再到华东,构建起全国化的市场格局。未来,在消费变革与行业转型的双重机遇下,低度国窖1573势必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力和品牌力,进一步撬动更大的发展空间,持续巩固其在高端低度白酒领域的领先地位。
品质底蕴+技术创新,铸就低度浓香护城河
如果说明晰的战略和高效的战术是产品开疆拓土的利器,那么卓越的产品品质与深厚的技术实力,就是国窖1573构建竞争壁垒、持续领跑市场的根基所在。

上世纪70年代,当全行业仍聚焦高度酒市场时,泸州老窖便率先启动低度酒技术攻关,成为国内首批攻克低度酒低温易浑浊、风味物质易失衡等技术难题的标杆企业。其中,仅针对“吸附过滤”这一关键工艺的研发便持续了二十余年。更具行业意义的是,泸州老窖主导制定了《低度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为整个行业的低度化发展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技术准则,推动低度白酒从经验型生产迈向标准化制造。

在白酒低度化的产业进程中,不同香型呈现出显著的技术分化。酱香、清香型白酒因酿造工艺的特性,在降度过程中普遍面临香气物质大量流失、酒体层次单薄等难以克服的问题。而浓香型白酒凭借酿造工艺的独特优势,在低度化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其原因在于,浓香型白酒依赖于泥窖窖池发酵,窖池持续使用时间越长,其窖泥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越突出。特别是持续酿造百年以上的老窖池,窖泥中的酿酒微生物经过长期驯化富集,酿出的酒体窖香、粮香、陈香等复合香气饱满浓郁,主体香突出,从而在降度之后依然能保持“低而不淡”。

泸州老窖作为“浓香鼻祖”,现有持续使用百年以上的老窖池,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其中1573国宝窖池群,持续酿造至今已有452年,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酿酒活文物”。这些老窖池里,目前能够提取检测和认识的微生物多达3000余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且每天仍在繁衍生息、酿造生香,为国窖1573持续提供高品质基酒。

38度国窖1573的百亿征程,不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一个品牌在时代变迁中精准把握消费脉动的典范。它以"低而不淡"的品质优势,回应了当代消费者对健康与品味兼具的饮酒需求;以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战略布局,印证了浓香型白酒在低度化赛道上的巨大潜力。
未来,随着白酒消费的持续变革与分化,国窖1573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饮酒选择,引领中国低度白酒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