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郭正亮说:为什么日本敢惹中国大陆,却不敢惹朝鲜?因为他们认为惹了中国大陆,最多在短时间内有外交压力、经济压力,挺挺就过去了,但朝鲜是真的会动手打。 日本政界近来频频在台海问题上搅局,高市早苗作为右翼代表人物,在2024年公开表态台海冲突将直接威胁日本安全,她在电视节目中强调,日本西南诸岛首当其冲,必须加强自卫队部署。这番言论迅速引发中方强烈反弹,因为它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试图将台海事务拉入日本安保框架。紧接着,2025年自民党议员吉田康一郎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声称1945年日本投降的对象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关,北京无权干涉台湾事务。他甚至引用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历史,试图论证所谓的历史连续性。 这些言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政坛长期积累的产物。日本自民党内部右翼势力近年来抬头,安倍时代就开始推动修宪和集体自卫权,岸田内阁延续了这一路线。高市早苗的表态,正是这一思潮的延续,她多次在国会辩论中将台海与日本存亡危机挂钩,暗示自卫队可能介入。这不仅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还向美国示好,借美日安保条约谋求战略空间。吉田康一郎的推文则更极端,他忽略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事实,试图复活殖民时代逻辑。这种挑衅性言论,在日本政坛已成常态,2024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就首次将台海列为日本安保重点,2025年预算中军费高达7.9万亿日元,用于采购F-35战机和导弹系统。 日本右翼的这些动作,表面上看是国内政治需要,实际根植于对周边安全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往往转化为对中国的针对性。日本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深度融入国际贸易链,不会为局部冲突轻易动武。这与他们对朝鲜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朝鲜的导弹试射和炮击事件,让日本感受到切实威胁,却无力反制。日本政坛的“看不懂”之处,就在于这种自相矛盾:一边高喊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一边对朝鲜的真实火力却选择回避。归根结底,这是基于实力对比的误判,日本低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 2010年11月23日,韩国延坪岛上演了一场短暂却激烈的炮战。朝鲜人民军从牡岛和开城阵地发射约170枚107毫米火箭弹和130毫米炮弹,其中60枚直接命中岛屿。韩国海军陆战队营区首当其冲,两名士兵阵亡,两名平民在居民区丧生,另有18人受伤,包括多名重伤军人。炮击导致岛上多处建筑起火,居民区停电,韩国K9自行火炮随即反击,发射80余发炮弹向朝鲜海岸阵地还击。整个冲突持续约一小时,延坪岛距离日本对马岛仅82公里,炮声隐约可闻。 日本防卫省当天紧急响应,召开记者会谴责朝鲜行为,但仅限于外交抗议,未提及任何军事介入。时任官房长官仙谷由人强调与韩美协调,未下令自卫队行动。自卫队P-3C巡逻机从三泽基地起飞,仅在外围监视,未靠近冲突区。日本媒体滚动报道事件,却无政客高呼半岛危机即日本危机。这与同年9月钓鱼岛渔船碰撞事件形成对比。 日本决策层对朝鲜和中国大陆的态度,源于对风险的冷峻评估。朝鲜被视为非理性对手,多次用行动证明其不惜代价的生存逻辑。1998年8月31日,朝鲜从穆东里发射场试射大浦洞导弹,第一级落入日本海,第二级掠过北海道上空,坠入太平洋,飞行轨迹达1800公里。日本防空警报拉响,自卫队F-15战机追踪,但未拦截。桥本龙太郎内阁仅发表声明谴责,未启动军事程序。此后,日本每年投入数百亿日元加强导弹防御,却从未实质反击。 2016年2月7日,朝鲜发射劳动导弹落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安倍晋三呼吁民众冷静,PAC-3系统就位,但仅限于预警。2017年11月29日,火星15洲际导弹飞越日本北部,高度达4475公里,自卫队战机伴飞监视,未开火。每次事件,日本外务省重复要求克制,防卫省报告强调避免升级,因为平壤的模式明确:导弹后跟核试或炮击,任何军事回应都可能招致海岸炮覆盖横须贺基地。2010年延坪炮击后,日本仅派观察员船记录,未越线。菅直人指示保持警惕,但不主动,东京街头新闻循环岛上废墟,无政客喊话介入。 对中国大陆,日本判断截然不同。东京智库视北京为理性经济体,优先经济增长和国际形象,不会为摩擦动武。这种认知在钓鱼岛事件中体现。碰撞后,日本检察官在石垣岛审讯詹其雄,公开视频引发万人游行。菅直人评估中方顶多经济反制,事实如此:中方暂停互访,日企订单下滑,但日本无损失,右翼借机扩张。2024年高市早苗在NHK节目直言台海冲突波及日本,推动F-35增派那霸。2025年吉田康一郎推文称投降书无关北京,获数万转发,日本国会走廊议员讨论这些话刺激选民,却不引发反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