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反应过来了,日本部署大量中程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的与那国岛,全都在我方191型远程火箭炮射程覆盖下。日本又要开始,在与那国岛沿岸地区建造地下掩体了。 日本显然是把与那国岛当成了插在西南方向的 “前沿哨塔”,这座面积不足 30 平方公里的小岛,离福建不过 340 公里,到东南小岛更只有 110 公里,站在岛上天气好时都能望见对岸山脉。 就是在这么个弹丸之地,日本硬生生堆起了全套进攻性装备:03 式中程防空导弹改进型已经架起来,射程从 50 公里飙到 100 公里,搭配旋转式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盯 100 个目标;计划明年部署的改进型 12 式岸舰导弹更夸张,射程直接从 200 公里拉到 1000 公里,宣称从这儿发射 12 分钟就能摸到台海中线,连浙江沿海都在打击范围里。 除此之外,J/TPS-102 三坐标雷达和电子战部队早就在岛上扎根,24 小时盯着周边海空动静,摆明了想在 “有事” 时当干涉的急先锋。 可他们大概是当初架装备时只顾着往前凑,没好好算过我方 191 型远程火箭炮的射程账,等设施都建得七七八八了才猛然发现,这整座岛都在人家的火力网里躲不开。 191 型这玩意儿可不是老款火箭炮能比的,采用模块化发射单元,换弹药跟换积木似的灵活,370 毫米的 “火龙 280” 火箭弹一飞就是 300 公里,340 公里的距离刚好踩在射程边缘,要是换上 750 毫米的 “火龙 480” 战术导弹,射程直接奔 600 公里去,别说与那国岛,连旁边 480 公里外的石垣岛都得老老实实待在圈里。 更要命的是精度,以前火箭炮还靠 “火力覆盖”,现在 191 型用北斗加惯性制导,圆概率误差能压到 10 米级,打雷达站、导弹发射车这种点目标,跟从几百公里外 “点名” 差不多。 一个标准的 191 远火营配 12 辆发射车,一次齐射就能投送 24 枚带高爆或穿甲战斗部的弹药,整座与那国岛的关键军事目标都够覆盖一遍。而且这东西成本比弹道导弹低得多,库存管够,打一轮不够就补射,完全能搞多波次饱和打击。 更绝的是它的机动性,8×8 轮式底盘在沿海地形里跑得飞快,找个隐蔽处架起来就能打,打完收起发射架立马转移,想反制都抓不住踪影,这正是 “打了就跑” 的精髓。 日本现在急着挖地下掩体,说白了就是发现明面上的装备根本扛不住,可这招纯属 “亡羊补牢”。先不说 191 型早就备好了侵彻型战斗部,专门钻地下工事,就算躲在掩体里,也架不住无人机的全天候 “围观”。 我方的无侦 - 7、无侦 - 10 早就沿着与那国岛海岸线来回飞了,两万米高空盘旋着,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层,连掩体内导弹发射车的轮廓都能画得清清楚楚。这些无人机滞空时间动辄二三十小时,两三架轮着来就能实现 24 小时监控,岛上的导弹车一动,坐标立马传到远火部队手里,几分钟内就能完成瞄准发射,等日本兵刚躲进掩体,火箭弹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俄乌战场早就给过现成的例子,美军援助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当初靠 80 公里射程和 10 米精度风光过一阵,结果俄军搞起 “无人机侦察 + 导弹突击” 的套路,从发现目标到命中最快只要 8 分钟,至今已经敲掉了 35 套海马斯。 咱们这套 “无人机盯梢 + 远火打击” 的组合,比俄军的链路更顺畅,精度和射程还更胜一筹,日本那些部署在与那国岛的装备,说白了就是现成的靶标。 更讽刺的是日本精心构建的 “西南岛屿链条”,与那国岛搞防空、石垣岛布反舰、宫古岛当弹药库,看似环环相扣,实则全是暴露在 191 型射程内的 “糖葫芦”。 石垣岛的 12 式导弹射程再远,没等发射就可能被火箭弹端掉发射阵地;宫古岛的弹药库就算藏得深,191 型的子母弹一炸开,几百个子弹药撒下去,照样能让弹药殉爆。 日本防卫省 2025 年把防卫预算提到 GDP 的 2% 以上,计划搞 1500 枚远程导弹,可连前沿部署的生存问题都没解决,这些导弹恐怕只能当 “地下藏品”。 说到底,日本当初一门心思把装备往前堆,以为离得近就能占先机,却没算明白现代战争里 “射程和体系” 才是王道。现在才想起挖地下掩体,殊不知 191 型的火力早就能钻地三尺,而天上的无人机又把岛上盯得像透明一样,这掩体挖得再深,恐怕也只是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