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

目前俄罗斯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还需要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替代,也是中国愿意大量继续从俄罗斯采购的武器   说起中俄军贸,很多人会想到中国一买就是几十架的苏-27战机、几艘现代级驱逐舰,那种“拿来主义”的年代,如今已经翻篇了。中国在大部分主战装备上已经实现国产替代,甚至在一些领域走到了全球前列。   但即便如此,中俄之间的军贸仍然没有完全断掉,反而在某一个领域,出现了高度稳定且长期的采购趋势。   当下的局势是,中方对俄罗斯的武器已经挑剔得很。不是性能不行,就是价格不合适,或者干脆不符合中国的战略节奏。 但有一样东西,俄罗斯哪怕只愿意露一点边角料,中国也还是愿意花钱买、花时间学。这个领域不是常规武器,而是战略核潜艇,尤其是它的静音技术。 外界经常误以为,隐形战机或者反导系统是军工皇冠上的明珠。但实际上,对一个大国来说,真正的底牌是在深海里跑的战略核潜艇。静音,是这类武器的灵魂。 没有静音,就等于被人用声呐锁死,别说发射导弹,连浮上来喘口气都可能被人盯上。而这个领域,中国目前还没完全攻克。 以俄方的“北风之神”级955A型潜艇为例,它的水下噪音水平控制在大约108分贝左右,这个数听着不大,但在深海里,几分贝就是生死差距。中国现役的094型潜艇在这方面仍有差距,隐蔽性和生存力都受影响。 中俄联合进行了潜艇编队的联合巡逻,中国潜艇官兵可以近距离观察、模拟、甚至同步俄方的战术机动方式,这种机会比单纯买装备更有价值。 俄方虽然不可能整艇出售,但在技术交流、人员训练等方面,仍愿意保持一定的“出口窗口”。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买武器,是买时间。 当然,中方不是只从俄罗斯买潜艇相关技术,其他一些领域也有采购。例如直升机。中国签订了采购米-171Sh的合同,国产直-20虽然性能不错,但产能跟不上,尤其是陆航部队的换装节奏太快。 但米-171并不是长久之计,中方的目标很明确,这类采购是临时补位,不是长期依赖。国产能力一旦跟上,俄罗斯的直升机订单自然会慢慢减少。   但它不是中国真正“离不开”的东西。只有战略核潜艇相关的静音技术,才是俄罗斯手里目前唯一具备“战略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其他项目,哪怕短期内还有采购需求,最终都会被国产化逐步替代。   俄罗斯角度在美欧制裁日益严厉的背景下,军工出口几乎成了它最稳定的外汇来源。尤其是像“北风之神”级潜艇这类烧钱项目,没有大单支撑,产业链很难维持。 中国的持续采购,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俄罗斯卖的不是整艇,而是技术窗口和合作机会。这种合作模式,更像是利益共同体而非单向输血。 俄罗斯其实并不轻易开放这类战略技术。即便是印度这样的长期买家,也未必能接触到类似层级的技术交流。中俄之间能达成这种深度合作,背后反映的是战略互信,也是现实利益的交汇点。 整个中俄军贸的演变路径,从“买什么都缺”到“挑着买、合作学”,再到现在只针对战略短板进行精确采购,这背后是中国国防工业水平的巨大提升。但也说明了一点:越是核心的技术,越不是靠自己闭门造车能造出来的。 对俄罗斯来说,这种合作也是保命稻草。在西方封锁越来越严的今天,能有一个愿意持续合作的技术伙伴,本身就极具战略价值。中方的订单,不仅是现金流,更是俄方维持核潜艇产业线的“最后支点”。 信息来源:新华网:《中俄防空导弹合作:互补共赢的国防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