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日矛盾,昨天印度跳出来了,印度《欧亚时报》力挺搞事的那个苗子,还说“中国要尊重日本的军事实力”,还把美国和日本的同盟重点描述,讲了美国在日本的驻军。 这事要说起来,是日本先挑的头,用“存亡危机事态”涉台的错误言论来挑衅中国国家主权,我国外交部也没客气,多次发言批评,要求日本撤回相关言论,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就在这样一个对峙的节点上,印度媒体突然插进来帮腔,其实并不只是出于“看热闹”的心态。 《欧亚时报》这篇报道的核心意思,就是要强调日本不是软柿子,不是任人拿捏的对象。 他们提到日本自卫队近年来的扩军计划,说日本虽然宪法上有限制,但现实中早就突破不少边界。 再加上美国在日本本土的驻军规模和部署情况,印度媒体的潜台词很明显,就是想让外界注意,日本有硬实力,也有靠山。 印度媒体这种声音,其实并不稀奇,近年来印度在中印边境对峙问题上一直保持强硬姿态,在舆论上也逐渐形成一种“拉帮结派”的倾向。 只要是跟中国有矛盾的国家,印度媒体往往会不吝赞美之词,哪怕这个国家过去和印度本身也不算多亲近。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们两国在历史上并无太多实质交集,甚至在亚洲事务上也有不少利益冲突,但只要日本在对华问题上态度强硬,印度这边就会表示“理解”甚至“支持”。 这篇报道之所以引人注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对美日同盟的描述细致得有些刻意,它不仅提到了美国在日本的驻军数量,还列举了几个主要军事基地的位置,强调这些基地在整个亚太防务体系中的重要性。 这种描写方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种“战略提醒”的意味。换句话说,印度媒体是在用这种方式暗示中国,日本并不孤单,它的身后有美军的支持。 不过,这种立场暴露得太直接,也让人看清了印度在当前地缘格局中的真实态度。 虽然在外交上,印度经常强调所谓“战略自主”,但在涉及中印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越来越倾向于支持那些与中国有摩擦的国家和力量。 不仅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甚至欧洲一些国家,只要在南海、台湾、经济制裁等方面对中国强硬,印度媒体基本都会给予正面评价。 但问题是,印度这种做法未必真就对它自己有利,拿这次的中日矛盾来说,印度媒体帮着日本说话,看似是在“围堵中国”,但实际上这种表态很可能会加深中国对印度“不怀好意”的判断。 尤其是在边境对峙还没完全缓解的背景下,印度媒体如果总是站在中国对立面的立场发声,那中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势必会更谨慎,甚至更强硬。 而且,美日联盟的存在并不是新鲜事,中国对这个格局早已心知肚明,印度媒体现在拿这个说事,不仅没能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有些“旧事重提”的味道。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知不知道美日在日本驻军,而是这个联盟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有没有足够的协调力和执行力。 就目前来看,不管是美军在亚太的部署,还是日本自卫队的扩军,都还没真正改变地区力量对比的格局。 印度媒体的报道虽然声势浩大,但更多是情绪和立场的表达,它所代表的,是印度部分舆论对遏制中国崛起的某种期待。 这种期待不局限在军事层面,更扩展到经济、外交、科技等多个领域,只要能让中国“难受”,哪怕只是一点点,这种声音就会在印度媒体中频繁出现。 不过,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中日之间的矛盾有它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不是靠第三方几篇文章就能推波助澜的。 而印度在亚太事务中想要扮演更大角色,也不是靠发声就能实现的,真正的地缘博弈讲究的是实力、耐力和判断力。光靠站队、喊话,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印媒:图谋共同对抗中国,印度多路出击大力拉拢多个南亚邻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