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AI狂潮,令人担忧,刺破泡沫的“最后一针”随时会落下 美国此轮AI狂潮已把

美国AI狂潮,令人担忧,刺破泡沫的“最后一针”随时会落下 美国此轮AI狂潮已把财政、电力、估值、产业链四大杠杆同时用到极限;在盈利闭环出现之前,任何外部冲击(利率高企、电价飙升、中国竞品、监管收紧)都可能成为刺破泡沫的“最后一针”。 届时受影响的将不仅是科技股,而是占标普市值44%的AI关联资产,以及靠资本支出支撑的美国GDP增速。泡沫破裂不会终结美国,但会结束近十五年“低利率+高估值”的增长范式,迫使其经历一次2000年级别的资产负债表出清。 1. 宏观叙事出现“终极赌注”化 当舆论把AI泡沫破裂直接等同于“美国再无翻身可能”,说明市场已把一项技术升级升格为“国家命运总决战”。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本身就会放大波动:任何盈利数据不及预期,都可能被解读成“国运拐点”,从而触发超调抛售。 2. 投资与回报裂痕正在显性化 2024年以来“七姐妹”AI资本支出5600亿美元,对应收入仅约350亿美元,投入产出落差达16:1;95%的企业AI项目未产生正现金流。一旦主流资金意识到“故事-业绩”缺口无法收敛,估值回调将呈踩踏式,而非温和去杠杆。 3. 电力与硬件瓶颈构成“实体天花板” - 电网侧:摩根士丹利估算到2028年美国可能出现13-44 GW的电力缺口,相当于3300万家庭用电量;变压器交付周期已拉长至两年,远慢于数据中心18个月建设节奏。 - 芯片侧:若中国EUV光刻机量产并切入先进AI芯片,美国“高毛利+高溢价”护城河将被双向挤压——成本端电价上涨,收入端份额下滑,泡沫破裂的临界点随之提前。 4. 军事单一买单不可持续 国防部预算虽大,但AI项目仍需通过“成本-效能”审计;若民用端长期缺乏可复制、可收费的落地场景,军工订单只能起到“保底”而非“放大”作用。历史经验显示,纯粹靠国防拉动的技术路线一旦失去民品现金流,最终都会因财政优先级调整而萎缩(如超音速客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