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 有人肯定会纳闷,都是华人居多的国家,咋不跟咱们站一块儿?其实我倒觉得,新加坡的“安静”不是冷漠,更不是中立,往俗一点说就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生存。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华人身份问题,新加坡华人占比确实高达74%,可这绝不代表它会跟中国“认亲”。 咱们得搞明白,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国家,除了华人,还有13%的马来族、9%的印度族,剩下的是其他族群。建国初期因为种族问题闹过不少矛盾,现在能稳定发展,全靠“种族平等”这个立国根本。 要是中日一闹摩擦,新加坡就偏向中国,国内的马来族、印度族会怎么想?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尼这些伊斯兰国家又会怎么看? 搞不好就会被贴上“华人霸权”的标签,国内稳定和地区关系全得砸锅。这种时候保持安静,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国家根基,换作任何一个多元种族国家的领导人,都得这么做。 再往实里说,经济利益才是新加坡安静的核心原因。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没资源没土地,全靠国际贸易和金融活着,中日两国都是它得罪不起的大客户。 就说2024年的数据,新加坡和日本的双边商品贸易额就有534亿新元,而且日本是新加坡第一个签自贸协定的主要贸易伙伴,双方在科技、制造业上绑得死死的。 再看中国,2023年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完成,2024年还实现了签证互免,中国不但是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是很多新加坡企业的投资大市场。 你说它敢偏谁?要是帮中国骂日本,日本断了贸易往来,新加坡的港口就得冷清一半;要是帮日本说话,中国市场的大门关上,多少新加坡商人得破产?有次李显龙私下里就说过,新加坡就像在大象之间跳舞,稍微站偏一点就可能被踩扁,这话真是说到了根子上。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2012年钓鱼岛危机那回,中日关系剑拔弩张,各国都盯着新加坡的态度。当时李显龙在美国演讲,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那叫一个滴水不漏。 他先说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有历史合理性,让咱们听着舒服;转头又说国际争端得靠国际法,不能凭国力大小说了算,这又给日本和美国留了面子。 更绝的是,他呼吁日本翻过历史一页,别再揭慰安妇、侵略这些伤疤,可话锋一转又说“孤掌难鸣,中国和韩国也得放下包袱”。 这么一番话,不同媒体解读出不同意思,法新社说他批评日本,BBC说他呼吁双方和解,可新加坡自己的《联合早报》压根没报这段,直接聚焦经贸合作。你看,这就是新加坡的本事,既没得罪人,又悄悄表达了“别打起来”的核心诉求,比直接表态高明多了。 这种“安静策略”其实是新加坡从建国那天就定下的规矩。李光耀当年就反复强调,新加坡太小,必须在大国间保持平衡,不能跟任何一方结盟。 现在的总理黄循财也继承了这套思路,2023年两度访华,把中新合作夸得天花乱坠;转头就跟美国深化安全合作,要知道美国在新加坡的累计投资,比在中国、印度和韩国的总和还多。 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玩法,看着窝囊,却让新加坡成了华人圈唯一的发达国家。去年有个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新加坡人觉得黄循财“有能力”,核心就是认可他在大国博弈里的稳妥劲儿。 说句实在话,咱们可能觉得新加坡这种“安静”有点没骨气,可站在它的立场上想想,一个只有700多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夹在中、日、美这些大国中间,不这么做又能怎么办? 它的“安静”不是不关心,而是用最安全的方式保护自己,毕竟对小国来说,活下去、发展好才是第一位的。 每次中日摩擦时新加坡的沉默,其实都是一堂活生生的生存课——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有时候不说比说更有力量,守住自己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