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越卡,我们路越宽? 这背后不是什么复杂的博弈,说白了,就是霸权末路的焦虑。 就在上个月,美国商务部再次暗示要扩大对华AI芯片的管制范围。 而同期,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高达9.8%。 这冰与火的对比,恰恰印证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为何美国越是疯狂打压,反而越显得力不从心? 这背后是一时失算,还是霸权逻辑的必然失灵?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他们见不得中国起来后分走世界舞台话语权,那种外强中干的本质,恰恰是我们破局的底气。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时钟拨回三十年,看看当初他们是如何算盘打空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克林顿上台那会儿,全球化搞得正起劲,美国企业瞅着中国市场眼都绿了,就想拉进来分杯羹。 1994年,他顶着国会压力延长了对华最惠国贸易地位,2000年更是直接签了《美国-中国关系法》,给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直接帮我们2001年入了世。 这步棋,表面上是为了美国企业进市场,实际上也让我们的制造业腾了飞,全球超市里堆满了“中国制造”。 要是当时他下狠手,加关税封市场,我们的工厂得倒闭多少? 工人下岗潮得多猛? 美国那边的沃尔玛、苹果也得哭。 再看小布什,赶上9·11,忙着反恐,对我们相对低调。 2001年首访中国谈经贸,2008年亲自来北京奥运会当观众。 那八年,中美贸易额从800多亿涨到近4000亿,美国成了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顺差拉大,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不少,但他没急眼。 他克制,换来了双边贸易的黄金期,我们外汇储备堆起来,美国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这份克制,不是善意,而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计算,是他们全球化红利期的最优解。 风水轮流转,到了奥巴马,风向彻底变了。 他搞“重返亚太”,把六成外交资源砸到亚太,南海巡航多了,对华警惕上了新台阶。 2011年在澳大利亚演讲,就明说要平衡中国影响力。 再到特朗普,直接开战,2018年对340亿美元中国货加25%关税,后来又升级到2000亿。 结果呢? 贸易额短暂跌了两年,2022年又反弹到7600亿。 美国消费者物价涨了,农民补贴花了280亿,我们的制造业没瘪,出口反而转向了东盟。 要是克林顿小布什也这么玩儿,早几年全球就乱了,2000年代初我们产业链还没这么强,真被这么一卡,全球都得跟着遭殃。 现在的拜登,虽然拉拢盟友搞“小院高墙”,可德国的汽车巨头们正加码在华投资,巴斯夫湛江基地正如火如荼。 这说明,精明的欧洲资本,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他们对未来的信任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报告里模拟推演,若中美技术全面脱钩,未来五年全球GDP将累计损失高达4.5万亿美元。 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饭碗。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说白了,纯粹没必要。 所以说,美国对华强硬,早已不是总统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其维持霸权的一条“不归路”。 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是他们路径依赖的必然,也是多极化世界大潮下的徒劳。 全球化搞了这么多年,各国经济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随便动一动都能影响全球产业链。 这就像夫妻过日子,你非要闹别扭、搞冷战,不跟对方好好相处,最后俩人情分没了,日子也都过不好。 当年的苏联搞计划经济,关起门来自己发展,最后经济崩溃了。 现在美国要是非要跟中国脱钩,跟世界脱节,最后只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甩在后面。 醒醒吧,美国,与其在逆全球化中沉沦,不如回到合作共赢的牌桌,这才是唯一的生路! 本文仅为个人对国际形势的解读与看法,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如果你对中美关系有不同的观察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