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中国光伏产业被欧洲制裁近五年,如果是市场经济早就垮了 2013 年,欧洲各大港口堆满了中国光伏组件,场面堪比 “堵车大会”。当时西方人都在摇头,觉得中国光伏要完蛋了。可十年过去,不仅没垮,还成了全球老大。 温铁军的话给这个故事加了点料:中国光伏能挺过来,靠的不是市场经济那套,而是中国独有的制度底气。 欧洲 “出招” 那年,中国光伏几乎全靠欧洲出口吃饭,七成的货都发往欧盟。2012 年夏天,欧盟突然盯上中国光伏,说咱家货卖得太便宜,搞了 “双反” 调查,意思是又反倾销又反补贴。 德国、法国这些欧洲老牌企业压力山大,尤其像 Solarworld,差点被中国货卷没影。2013 年 6 月,欧洲初裁后征收临时高额关税,等于直接给中国光伏按下暂停键。 订单断崖式下滑,仓库里堆得像小山,企业资金链都快绷断了。那时候,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唱衰,觉得中国光伏肯定顶不住。 按照他们的市场经济教科书,银行一看风险大,不用想直接抽贷、断贷,企业撑不住就倒闭,剩下一地鸡毛。 但中国这边的操作,完全不走寻常路。温铁军说得直白,最关键的环节是中国政府出手了。国有银行收到了明确的信号,不能抽贷,甚至要给企业续贷。 市场下行时,别人都忙着自保,中国的 “大家长” 站出来兜底,就是要死死保住核心产能。这个时候,什么利润、现金流都不重要,先把人留住,把产业链撑住再说。 说白了,这就是 “逆周期调节”:别人收缩,我们加码。中国的金融体系国有化程度高,关键时刻能统一行动,不像西方那套动不动就国会吵架、救市方案拖到天荒地老。 拿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来对比,西方救市一套套流程,谁都想当 “明白人” 谁都怕担责任,结果扯皮半天,银行和企业吃了大亏。中国这边一声令下,政策落地快,执行力强。 光伏行业这波操作,直接让外界看傻了眼。那些等着看中国企业倒下的分析师,结果自己变成了反面教材。 喘息的机会有了,接下来就是全行业的逆袭。2013 年 8 月,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协议,多数中国企业通过承诺最低出口价获得关税豁免,部分恢复欧洲市场准入。 同时企业转身就把目光对准了国内,国家支持分布式光伏,老百姓家屋顶都能装上板子,一下子带动了内需。2014 年后,国内光伏装机容量突飞猛进,成了全球最大市场。 出海这条路也没断,2014 年起企业们陆续在东南亚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像晶科、天合这些龙头,技术上也没闲着,PERC、N 型电池这些新玩意儿层出不穷,成本越压越低,欧洲反倒越买越离不开中国货。 到 2018 年,欧盟自己也扛不住了,制裁一刀切根本没用,最后只能收回成命。反观当年叫嚣得最凶的 Solarworld,2017 年直接破产收场,成了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 中国光伏却越挫越强,2024 年全球组件市场中中国龙头企业合计份额超六成,整体产业核心环节全球占比超七成,彻底坐稳了头把交椅。说到底,这场贸易战打到最后,拼的不是哪家企业的账面数字,而是哪种经济模式更有韧劲。 这个故事的分量远不止光伏行业本身。中国的这套玩法,其实是把市场经济和国家调控拧成了一股绳。遇到风浪,单靠市场自救早就散了摊子,靠政策兜底反而能等到转机。 温铁军的话点到本质,制度优势就是在关键时刻能顶住系统性冲击。西方市场经济那一套,遇到大事容易各扫门前雪;中国的公有制体系,一旦关键领域遇险,能统一调度资源,稳住阵脚。 这场光伏战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制度压力测试。贸易摩擦不会消失,技术封锁和壁垒只会越来越多。 中国光伏之所以能从废墟里杀出来,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国家和市场的协同 “组团”。这种玩法,给全球产业竞争提供了不一样的样本,也让中国在未来更有底气。 放到当下看,光伏这场仗已经说明白了一个理儿: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不是靠谁嘴皮子溜,而是看谁能扛住风浪、熬过低谷。 中国光伏活成了 “逆风翻盘” 的代名词,从这例子里能看出,制度的韧性才是大国博弈的底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