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 Stenerse

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 Stenersen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建造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合同总价值约为2.2亿美元。   先说说这笔单子本身,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总价值2.2亿美元,平均一艘不到3700万美元。这个价格要是放在中韩造船厂,人家可能都懒得抬眼皮。   要知道现在造船业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也不低,一艘同规格的化学品运输船,中韩造下来没个4000万美元根本打不住,要是再加上一些定制化的安全配置,价格还得往上飘。   挪威这家Rederiet Stenersen公司不是什么财大气粗的行业巨头,就是欧洲一家中等规模的航运公司,主营业务就是化学品运输,过日子得精打细算,找印度下单,说白了第一诉求就是省钱,这一点跟咱们网购时专挑性价比高的店铺没区别。   再看接单的印度SDHI造船厂,在印度国内算是“尖子生”,总部在果阿,专门造中小型商船,以前也接过一些东南亚的小订单,但像这种跟欧洲公司合作的正规化学品船订单,还真是头一遭。   别以为化学品船是随便焊个铁壳子就行,这东西是“移动的危险品仓库”,装的不是酸就是碱,对船体防腐蚀、密封性要求极高,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安全标准卡得死死的,差一点都拿不到航行许可。   SDHI以前造的大多是普通货船,这次突然接这么有技术含量的活,心里没底是肯定的,据说已经偷偷找了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做技术支持,船体的核心防腐蚀涂层还得从德国进口,说白了就是“组装式造船”,自己负责出场地、出人工,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全靠外援。   这就绕不开印度造船业的老毛病了——眼高手低,口号喊得比谁都响,实际能力跟不上。这些年莫迪天天喊“印度制造”,造船业也砸了不少钱,但至今全球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跟中韩加起来近80%的份额比,简直是蚊子腿。   最大的问题就是工期和质量,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造了18年,下水三次才勉强服役,海试还出了不少幺蛾子;之前给印度海军造的护卫舰,原定3年交货,结果拖了7年才完工,交付时部分设备都已经落后了。   这次跟挪威签的是意向书,不是正式合同,里面肯定藏着不少“坑”,比如工期延误一天要赔多少钱,质量不达标怎么处理,这些条款要是真细化下来,SDHI能不能扛住还真不好说。   挪威人也不傻,他们敢找印度下单,除了省钱,还有个小算盘——避开中韩的“垄断”。   这些年全球造船业被中韩把持,尤其是高端船型,定价权基本在人家手里,欧洲航运公司想压价都没底气。   印度虽然技术不行,但劳动力便宜,SDHI的工人工资还不到韩国造船厂的三分之一,就算加上进口技术和部件的成本,总价比找中韩还是能省15%左右。   而且现在全球造船业订单火爆,中韩的大船厂都排到2026年了,挪威这家小公司要是等中韩的产能,可能得等到猴年马月,找印度虽然有风险,但能快速拿到船,早点投入运营挣钱,这笔账在他们看来是划算的。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化学品运输船的市场现在有点“僧多粥少”,全球化工贸易增速放缓,新船订单本来就不多,印度能抢到这笔单子,也算踩对了时间点。   最近欧洲能源价格回落,化工企业开工率回升,对化学品运输的需求刚有起色,Rederiet Stenersen公司想趁着这个机会更新船队,而印度正好在积极推销自己的造船产能,双方一拍即合。   但这并不代表印度造船业就真的崛起了,说白了就是“矮子里拔将军”,挪威是没得选里的最优解,印度是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现在最悬的就是后续的执行环节,印度造船厂的管理混乱是出了名的,工人罢工、供应链掉链子都是常事。   之前有印度媒体爆料,SDHI为了赶工期,已经开始临时扩招工人,但新工人连基本的焊接标准都没掌握,还得请韩国的技师来培训。   要是真在防腐蚀涂层或者密封系统上出点问题,化学品泄漏可不是小事,到时候挪威公司损失的就不是这点船钱了,可能还得赔上巨额的环境赔偿金。   所以说,别看着2.2亿美元的单子就觉得印度造船业要起飞了,这事儿更像是一次“风险对赌”:印度赌自己能啃下技术硬骨头,保住面子顺便赚点辛苦钱;挪威赌印度能按时交船,用小钱办大事。   真要论造船业的真本事,印度还差得远,别说跟中韩比,就连日本的零头都赶不上。   这单子要是成了,印度顶多算是拿到了一张进入国际造船市场的“入门券”;要是砸了,估计往后欧洲公司再找印度造船,就得先掂量掂量了。   毕竟造船不是搭积木,真金白银的生意,最后拼的还是技术、管理和信誉,这些东西,印度还得好好补补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