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德媒:要不是中国把所有脏活累活全给干了,欧洲今天也不会这么惨。“如果中国没有接手

德媒:要不是中国把所有脏活累活全给干了,欧洲今天也不会这么惨。“如果中国没有接手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环节,欧洲现在根本不会陷入这般被动境地。” 最近德国《世界报》一篇题为 “天才却残酷:中国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大的” 评论,直接将欧洲当下的产业困境甩向中国,这番看似埋怨的论调,刚一发布就引发全球热议。 先搞清楚这篇评论里说的 “脏活累活” 到底指什么。其实就是欧洲过去几十年转移出去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比如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这些。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欧洲就开始推进 “去工业化”,把这些污染大、能耗高但利润相对低的产业,通过海外投资、外包等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为有着完整的工业基础、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成了不少欧洲企业的选择。 就拿钢铁行业来说,2000 年的时候,德国钢铁产量还有 4000 多万吨,到 2024 年已经降到了 2700 万吨,而中国的钢铁产量从 2000 年的 1.2 亿吨增长到 2024 年的 10.3 亿吨,其中一部分产能就是承接了欧洲转移的技术和订单。 当时欧洲觉得这样既能减少本土污染,又能集中精力发展汽车、机械、高端制造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是 “双赢” 的好事,可没想到几十年后,却因为这些产业的转移陷入了被动。 欧洲想发展新能源,却发现从原材料到零部件都得依赖中国,一旦中国供应链有波动,欧洲的新能源产业就会受影响。2024 年中国某锂矿企业因为环保检修减产,直接导致欧洲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 20%,不少欧洲新能源汽车工厂被迫减产,这就是评论里说的 “被动境地”。 可要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篇评论的逻辑有点站不住脚。中国承接这些产业,从来不是 “抢” 来的,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当时欧洲企业主动来中国投资,看中的是中国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比如德国的大众汽车,上世纪 80 年代就来中国建厂,不仅把汽车组装环节带来,还带动了上下游的零部件企业转移;还有法国的道达尔,在广东投资建设石化工厂,就是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而且中国也不是一直停留在 “脏活累活” 阶段,这些年通过技术研发,不断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升级。比如钢铁行业,中国推广的短流程炼钢技术,比欧洲传统的长流程炼钢能耗降低 30%,污染排放减少 50%;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也让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现在中国的高能耗产业,早就不是 “低端” 的代名词,反而在很多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 更重要的是,欧洲的产业困境,根源还是在自身。这些年欧洲过度依赖能源进口,尤其是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度太高,一旦能源供应出问题,整个产业就会受冲击。 而且欧洲在产业转型上也存在问题,比如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太慢,直到 2023 年才推出 “欧洲绿色新政”,而中国早在 2015 年就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现在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还有欧洲的劳动力成本过高、监管过于严格,也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在本土投资高能耗产业,只能依赖进口。就拿光伏产业来说,欧洲原本有不少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可因为成本太高,大多在 2010 年后倒闭或转移到中国,现在欧洲 90% 的光伏组件都要从中国进口,这能怪中国吗? 这篇评论引发的热议,其实也反映了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性。中国承接欧洲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双方原本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欧洲现在遇到的产业困境,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比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中国。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一味 “甩锅” 根本没用。 现在全球很多媒体都在讨论这篇评论,有不少欧洲学者也站出来反驳,说这是 “对全球产业链的误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记者会上表示,全球产业分工是市场规律的结果,中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愿意和欧洲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未来欧洲能不能走出产业困境,关键还是看自身的调整,而不是把目光放在 “埋怨” 中国上。 官方信源及链接:德国《世界报》“天才却残酷:中国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大的” 评论原文(德文版)

评论列表

即道
即道 2
2025-11-09 02:40
德国自己不愿干脏活累活,把又脏又累的都活转移到中国,却又责怪愿意干脏活累活的中国抢了饭碗,这不就是西方天生的强盗逻辑![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