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1月5日,欧盟正式宣布,要调查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把镍矿业务卖给中国五矿集

11月5日,欧盟正式宣布,要调查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把镍矿业务卖给中国五矿集团这事 这笔交易其实早在当年2月就已经尘埃落定,中国五矿花最高5亿美元拿下的绝非等闲资产——这座位于巴西的镍矿坐拥520万吨镍资源储量,稳稳占据全球第三的位置,每年能稳定产出4万吨镍铁,放在整个镍产业链里都是实打实的优质标的。 要弄明白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先得看看卖家英美资源为啥愿意放手。 2024年必和必拓抛出近50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被英美资源拒绝后,这家英国矿业巨头就彻底敲定了战略重组的路子,核心就是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铜和优质铁矿石这两大主线。 巴西的镍矿业务虽然优质,但在集团整体布局里规模不算突出,刚好赶上英美资源密集剥离煤炭、镍、钻石等资产的窗口期,后来英美还和泰克资源达成了530亿美元的合并协议,目标是打造全球顶尖的铜矿生产商,这么一来,把巴西镍矿卖给五矿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战略选择,既回笼了资金,又能集中精力搞核心业务。 再看中国五矿这边,这笔收购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周期布局。 2025年的镍市场完全是供需失衡的状态,1-8月全球精炼镍产量比消费量多出30.51万吨,沪镍主力合约一直在11800-13000元/吨的区间震荡,这种低谷期正是抄底优质资产的好时机。 更关键的是这座矿山的硬实力,它的电力供应100%来自可再生能源,现金成本排在全球镍业最有竞争力的前四分之一,就算镍价继续在低位徘徊,依然能保持稳定盈利。 而且矿山还手握Jacaré和MSB两个极具潜力的开发项目,未来有望产出电池级镍,刚好契合新能源汽车电池高镍化的发展趋势,这笔买卖从商业角度看几乎没毛病。 背后更现实的考量是中国对镍的迫切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都突破了16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攀升,但中国镍储量仅占全球3.1%,95%的需求都得靠进口,这种极高的对外依存度让上游资源布局成为必然,五矿收购巴西镍矿,本质上是在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补全最关键的资源短板。 欧盟这时候跳出来喊着反垄断调查,说担心影响镍供应安全,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套路换汤不换药。 早年间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合作开发英国核电项目时,欧盟就曾拿“中广核与国资委不独立”当理由横加审查,甚至开创了把所有中国国有企业视作同一经济实体计算市场份额的奇葩标准。 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反垄断审查的初衷,说白了就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老把戏。 欧盟自身的镍资源状况其实相当尴尬,本土已探明镍储量不足全球1%,电池级镍的加工能力仅能满足自身25%的需求,90%以上的稀土加工都依赖中国,这种严重的资源依赖让他们对中国在新能源上游领域的布局充满焦虑。 随着中国电池产业占据全球60%的产能,在锂、钴、石墨等关键材料的精深加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欧盟担心中国手握镍矿这一核心资源后,会进一步巩固在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让他们自己的新能源产业陷入被动。 这背后其实是全球关键矿产领域的地缘博弈愈演愈烈,国际能源署早就预测,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镍的需求量将增长10倍,各国对核心资源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联合欧日等国,试图通过协调行动限制中国的资源影响力,加拿大甚至直接禁止中国资本投资境内锂矿,欧盟也在忙着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达成双边关键矿物协议,构筑排他性的资源联盟。 他们嘴上喊着“公平竞争”,实则在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设置重重障碍,这次调查五矿收购案,就是想在新能源供应链的上游给中国卡脖子。 但欧盟的算盘可能打错了,五矿的这笔收购是基于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而且中国补全资源短板的决心不会因为一次调查就动摇。 从实际情况来看,欧盟短期内根本离不开中国的锂电材料和稀土产品,而中国也需要欧洲市场消化光伏组件、电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短期内无法改变。 欧盟的调查大概率会像之前很多案例一样,要么拖上一段时间后有条件批准,要么开出一些不痛不痒的附加条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笔交易的既定事实。 毕竟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的割裂对谁都没有好处,欧盟如果真的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到底,最终可能只会拖累自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这场调查与其说是反垄断审查,不如说是欧盟在关键矿产争夺中焦虑情绪的集中爆发,而中国企业通过市场化的布局不断完善产业链,才是应对这种地缘博弈最扎实的办法。 未来全球镍资源格局的演变,不仅要看这次调查的结果,更要看各国在资源、技术和市场之间如何找到平衡,而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布局,显然不会因为这样的插曲就放缓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