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

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2025年的一场电视直播访谈,将一个隐性的社会拷问戏剧性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以反华立场闻名的澳大利亚华裔教授李约翰,在节目中遭遇了主持人柯蒂斯一个尖锐的假设,原定探讨中国经济模式的议程,被一个关于战争与集中营的问题彻底打断,李约翰的反应语无伦次,这并非简单的对话失误。 持人柯蒂斯设想中澳若爆发军事冲突,直接询问李约翰是否会被送往集中营,他使用的措辞是“你们这些华人”,这一称呼瞬间将作为澳大利亚公民的李约翰,从“我们”的阵营中剥离出去。 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这类提问成为一种社会压力工具,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其对华政策的收紧,在社会层面投射出对华裔群体的猜疑,李约翰原想讨论的经济议题无人关心,整个访谈被扭转为一场关于他身份归属的审判。 面对这种审判,李约翰慌乱地反复强调“我是澳大利亚公民”,试图与“华人”身份切割,这种策略是一种无效的“投名状”,他越是急于表白,换来的却是主持人柯蒂斯难以掩饰的笑声,这种通过否定自身根源来换取主流社会认同的尝试,被证明是徒劳且危险的。 这种策略的失败具有普遍性,悉尼大学讲师吴维曾通过焚烧护照、辱骂同胞等极端方式表达忠诚,最终因留学生请愿而被校方解雇,华裔日本人石平,即便改名换姓并极力攻击中国,仍在竞选时被日本网民讥讽为“政治小丑”,要求他“滚回中国”。 其后果有时是悲剧性的,华裔美籍记者樊嘉扬,以批判中国在业界获得认可,然而当她的母亲感染新冠后,却被医院放弃治疗,理由是呼吸机需要留给“真正的美国人”,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即个体的政治姿态无法覆盖或消除其固化的种族标签。 “忠诚度测试”之所以能轻易击溃个体,是因为它植根于澳大利亚社会从未真正消散的种族主义历史,1901年推行的“白澳政策”及其基于《移民限制法案》的歧视手段,是这段历史的明确注脚,当时政府曾使用“欧洲语言测试”等方式,刻意排除非白人移民。 这段历史导致数千名太平洋岛民被驱逐,墨尔本的唐人街规模也因此萎缩,曾有澳大利亚总理公开宣称“95%的澳洲人反对种族平等”,尽管“白澳政策”于1972年被废除,1975年出台了《反种族歧视法》,但种族主义的思维并未根除。 法律的进步与现实存在脱节,2018年仍有联邦参议员鼓吹恢复“白澳政策”,诸如“一国党”这类持排外纲领的政党在议会中也占有席位,洛伊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华裔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歧视,18%的人甚至受过人身威胁,印证了这种社会底色依然存在。 在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潜意识下,无论李约翰们如何表白国籍,其黄皮肤的种族特征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 主持人柯蒂斯的笑声,不仅是对李约翰个人窘态的嘲讽,更是对所有试图通过否定自我来融入他者幻想的深刻警示,李约翰的恐慌,源于他瞬间意识到,自己全部的“切割”与“表演”,在一个简单的种族逻辑面前不堪一击。 一个连自己根源都急于否认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与归属,事件之后,澳大利亚华裔社区的激烈反应与媒体的广泛辩论,标志着对这一身份困境的集体反思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