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许多山姆会员商店的忠实用户在打开App准备采购时,陷入了困惑。他们想买的是一块生牛腱,App展示的却是一盘烹饪精美的番茄牛腩;他们想买的是鲜切水果,看到的却是一张加了浓重滤镜的“网红摆拍图”。
这场被用户斥为“花里胡哨”“像点外卖”的视觉改版,迅速在社交平台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线上声讨。矛头指向糟糕的用户体验,也直指山姆新近引入的“阿里系”高管及其背后的“大厂”文化。这不仅是一次审美冲突,更被会员们视为一次品牌“背叛”。
“我买菜,不是点菜”:视觉混乱引发效率灾难
“我以为进了预制菜区,”一位用户在小红书上抱怨,“看得眼睛花花的,需要每个字都认真阅读,不然不知道卖的是什么。”

这场“体验升级”的核心,是将山姆App过去标志性的“白底证件照”,那种清晰、直观、带包装的实物图,大规模替换为烹饪成品图或“AI感”十足的场景图。

牛肉成为图片更换的“重灾区”。用户抱怨:“牛肉图片最夸张,明明卖的生牛肉,照片都是一盆盆摆盘精致的炒牛肉。愣了几秒,没反应过来。”

付费会员发现,他们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一目了然”的选购效率。原本凭借清晰“证件照”就能迅速判断的肉品纹理、肥瘦比例和包装大小,现在必须逐个点开详情页,在美化过的“成品图”中艰难分辨。有用户提到,尚未改动的猪肉商品区,因“靠图片一眼能刷到自己要买的东西”受到欢迎。
不只是图片:品控下滑引发信任危机
如果说图片“降级”只是审美背叛,会员真正担心的,是其背后所掩盖的“品控下滑”。这场风波,成为山姆会员长期积压不满的导火索。
“图片变了说不定品质也会变,”一位会员的担忧得到了印证。其他用户立刻跟进:“新买的猕猴桃又硬又酸,还写着即食”“山姆现在的纸,又薄还有纸屑”“喜欢吃的下架得差不多了,品控也变差了很多”。
当“所见即所得”的视觉信任被打破,会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付出的260元或680元年费。一位用户直言:“我一年花个会员费,弄得跟社区买菜一样!好土!”
风波爆发后,3日下午,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沃尔玛中国客服热线。客服人员首先证实了App的图片变化确系“相关部门”的“更新政策”。对于新图片“不够真实”“看不清分量”且“非常不方便”时,客服代表表示,虽然自己“也不是相关处理部门”,但可以“反馈一下这个问题”。
在被问及是否有其他类似反馈时,该客服代表回应“暂时没有”,并补充说,虽然自己也在山姆App上购物,但“个人来讲的话是可以接受的。其实也可以清晰看到要购买的东西,也没有太多去在意这些”。客服详细记录了用户诉求,并表示会反馈给“相关处理部门”。

与官方客服渠道的“温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付费会员在线上的反击激烈而直接:从涌入App“一个个评价给差评”,到“疯狂找客服投诉”。

这场换图决策与真实用户需求的碰撞,看似推动了山姆的一些改变。截至11月2日下午,已有部分用户发现App内肉类的“成品图”正被悄悄换回原来的“证件照”——“好像听见了用户的呼声,”一位用户称。然而,截至发稿时,蔬菜与水果品类尚未恢复至过去的简洁风格,“吐槽”仍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与此同时,也有山姆会员发现,其母公司沃尔玛的App仍保持着清晰直观的商品图,未受此次风波影响,并表示正考虑转往沃尔玛平台采购。
未来,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保证品控的同时实现互联网“优化”,将是山姆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