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79年,李赤然少将恢复名誉,回南京军区索要工资,空军司令员不满:老家伙平反了

1979年,李赤然少将恢复名誉,回南京军区索要工资,空军司令员不满:老家伙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问题的账? 他不是要争特殊待遇,是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从1932年参加红军起,他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抗日战争时在晋察冀根据地打游击,解放战争又扛着枪参加辽沈、平津战役,身上留着三处枪伤,最严重的一次子弹擦着心脏过,差点没从战场上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本该踏实为空军建设做事,却在特殊年代被安上“反革命”的帽子,一关就是十余年。 这十余年里,他的工资全被停发,妻子一个人打零工养活三个孩子,大儿子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去工厂当学徒,小女儿得了哮喘没钱治,每到冬天就咳得整夜睡不着。 恢复名誉那天,他没先回家,直接去了南京军区。不是急着要官复原职,是想问问拖欠的工资能不能补——他翻遍了上级发的平反文件,里面写得明明白白,平反人员的工资要从被错误停发的那天起全额补发,这是国家定的规矩,不是他凭空索要。 接待他的参谋拿着文件看了半天,说需要向军区领导请示,让他先回去等消息。 他等了一个月,没等来答复,再去军区询问,才从侧面听到空军司令员那句不满的话。 这话传到李赤然耳朵里时,他正坐在小板凳上给孙子补鞋底。他没发火,只是把针线往布上扎得更紧了些。 他知道司令员可能忙,那段时间全国有太多老干部等着平反,待遇问题堆得像小山,或许没顾上细查他的情况。可再忙,也该知道这些老干部不是在“算账”,是在要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啊。 他被冤枉的十几年里,没写过一封申诉信,没跟看守他的人吵过一次架,就怕给组织添麻烦。现在只是要回养家的钱,怎么就成了“不满足”? 他没去跟司令员争执,而是连夜写了封信。信里没提委屈,只一笔一笔写清楚:1967年3月起工资停发,每月标准是180元; 家里妻子常年生病,三个孩子上学、看病的开销清单;还有国家关于平反人员工资补发的文件编号和具体条款。 最后他写:“我为党打仗几十年,不求富贵,只求能让家人吃上饱饭,不拖国家后腿。”信写完,他亲自送到军区信访办,拜托工作人员务必转交给领导。 没过半个月,军区政委亲自上门找他。 进门先递烟,说之前是工作没做到位,让老将军受委屈了。拖欠的工资很快就补了下来,厚厚的一沓钱,从1967年3月算到1979年5月,一分都没少。 李赤然拿着钱,先去药店给妻子买了三个月的降压药,又给小女儿买了台二手的雾化器,剩下的钱存起来,说要给辍学的大儿子补学费,让孩子能接着读书。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司令员那样说,心里就不难受吗?他摇头,说难受啥,都是为了国家。他在乎的不是那点钱,是那十几年的冤屈能被正视,是国家的政策没跑偏。 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老干部太多了,他们跟着党从苦日子里过来,从来没指望过特殊照顾,只盼着该有的公平能落到实处。他们“要工资”,不是贪心,是想让家人能过上安稳日子,也是想证明自己的付出没被白忘。 空军司令员后来也知道了李赤然的情况,托人带了箱水果过来,说自己当时话说得急了,没考虑周全。李赤然笑着让来人带话,说都是工作,没什么计较的。 他明白,那个特殊时期刚过,很多事还在理顺,难免有疏漏。重要的是问题解决了,政策的公正守住了。 这件事看着是“要工资”,其实藏着老革命家的硬气。他们一辈子不为自己争什么,却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国家定的规矩就得算数,老干部受的苦就得有说法。 这种“较真”,不是计较个人得失,是在维护制度的尊严,是在告诉后来人:党不会忘了为它奋斗过的人。 老一代军人的风骨,从不是顺境时的风光,是逆境时的坚守,是平反后不卑不亢的理性。他们知道什么该要,什么该让,把个人诉求放在国家大局里,既不委屈自己,也不添乱。这份清醒和通透,比任何荣誉都更让人敬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1
用户10xxx11 4
2025-11-02 20:04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