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70年,开国少将贺健去军营看望儿子时,却被哨兵拦在门口,贺健没有为难哨兵,而

1970年,开国少将贺健去军营看望儿子时,却被哨兵拦在门口,贺健没有为难哨兵,而是说:“叫你们师长裴飞正跑步来见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风尘仆仆赶到军营铁门前,想见儿子一面,却被年轻哨兵挡住去路。他不急不躁,只淡淡报出师长姓名:“叫裴飞正跑步来见我。”这老头是谁?竟让威严师长闻讯即动? 湖北红安那片红土地那地方出将军,贺健1908年出生在那儿,十八岁就投身革命,加入红军队伍。北伐时期,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长征路上翻雪山过草地,吃尽苦头,却一步不退。抗日打响,他转战山东河北敌后,组织游击队破敌补给线,歼灭日伪军好几百,身上伤疤比军功章还多。解放战争,他在前线指挥淮海渡江那些硬仗,保障主力侧翼。1955年授衔少将,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当副部长,管全国军运协调,铁路公路都得他把关。他这人作风硬,从不摆架子,调研总下基层,生活就公共交通,简朴得像老农民。 贺健带兵有道,严中带宽。裴飞正是他抗日时的部下,那会儿裴飞正刚入伍,在贺健手下当班长。部队从山西转移,裴飞正本地人,舍不得家,和几个同乡私下留下想打游击。这事儿按纪律是大过,抓回来得重处。贺健了解情况,上报组织,说教育没跟上,建议从轻。这不光救了裴飞正,还让他记一辈子。从那后,裴飞正死心塌地,战场上冲在前,步步升迁。到1970年,他已是113师师长,驻河北保定,抓训练备战。贺健儿子贺平也在那儿,当通信战士,入伍两年,维护设备,参加拉练射击,成绩稳在前列。贺健工作忙,难得见儿子,这次路过河北,就想抽空去看看。 1970年春,保定郊外113师大门前,贺健背个布包,灰棉袄上灰土斑斑,走上前跟哨兵说来看儿子贺平。两个年轻哨兵站得笔直,坚持要证件介绍信,没手续不让进。贺健没争辩,站那儿等太阳升高了点,说理解规矩,就让通知值班室,叫师长裴飞正跑步来见他。哨兵一听师长名,愣了下,赶紧打电话传话。值班室转到会议室,裴飞正正开会,听说后立刻放下手头事,往大门赶。跑到跟前,他认出贺健,两人见面寒暄,裴飞正领他进营区。战士们一看师长对这老人这么恭敬,都纳闷是谁。 营区里,贺健先见儿子贺平,贺平汇报训练情况,父子聊通信保障。裴飞正汇报师里野营拉练和部署,贺健点头认可,中午一起吃饭,忆起抗日反扫荡那些年。贺健叮嘱加强官兵教育和后勤,下午就说要走,坚持不麻烦部队,自己坐火车回北京。裴飞正送他到站,看着列车开动。这趟探亲就这么结束了,没大张旗鼓,就父子见面,老上级叙旧。 你看这事儿小,却透着大道理。贺健身为少将,总参干部,按说打个电话,部队早派车接儿子了。可他不走捷径,低调去营门,接受哨兵检查,这是在维护部队纪律。哨兵不认人,只认规矩,拦得对劲儿,正是军队战斗力的根基。要是换别人,早掏证件压人了,贺健不干,他知道站岗是职责,纪律是底线。裴飞正那头,闻讯就动,体现老部下对首长的忠诚,也显出部队上下齐心。这不光是个人情谊,更是革命传统在延续。 贺健一辈子就这样,革命几十年,从红军到解放军,始终把党的事业放首位。晚年在北京,他九十多岁了,有人聊起这事儿,他笑说哨兵把关严实好,裴飞正行动快好,儿子工作实好,这样的部队才有劲头。他这话说得多接地气,提醒我们从严治军,从小事抓起。裴飞正后来升副军长,在38军名声大,提起他,谁不说贺健的栽培功劳大。113师那帮战士,听了这故事,更爱惜纪律,训练更卖力。 说到底,贺健这趟军营行,不是简单看儿子,而是老革命家对部队的牵挂。他管交通部时,总强调保障要跟上战斗力,这回亲眼见基层,回去肯定多提建议。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就靠这种铁的纪律和暖的情谊,历经风雨还越战越强。贺健走后,裴飞正跟同志们说,那是我一辈子得敬着的人。这话朴实,却道出师徒情深。部队里流传这故事,成了教育素材,教新兵什么是规矩,什么是担当。 贺健的经历,还得说说他那股倔劲儿。打仗时,他脾气急,冲锋总在前,部下劝不住。解放后管后勤,他还是爱下现场,检查铁路时,亲自爬车厢看设备。儿子贺平从他身上学了不少,当兵后稳扎稳打。裴飞正那次私自留下,本是热血过头,贺健帮他转过弯,从此裴飞正执行命令一丝不苟,战场上立功无数。这师徒俩,抗日共患难,解放共拼杀,情谊铁板钉钉。1970年重逢,就跟老战友叙家常,没半点架子。 部队纪律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硬。贺健去军营那年,正值国家百废待兴,军队抓整顿,贺健这举动,正好给基层上堂课。哨兵拦人,不是针对谁,是为安全。裴飞正跑来,不是拍马屁,是本分。贺健不生闷气,是大将风度。搁现在,有些人爱走后门,贺健不沾这边儿,他信党的规矩,信部队的铁律。这故事传下来,教育一代代官兵,纪律为先,忠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