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这脸变得也太快了!前几天还跟着德国、法国一起喊,说要报复中国,连《反胁迫工具法案》这所谓的 “大招” 都搬出来造势,结果没几天就改口,对着媒体夸中国代表团 “水平高、懂行”,还赶紧定了周四(30 号)在布鲁塞尔见面,27 号先开视频会打铺垫,这前后差别跟俩人似的。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刚说完 “要强硬报复中国”,转头就补一句 “想找机会谈”;那边法国总统马克龙喊着要用 “核选项” 制裁,欧盟委员会隔天就打电话邀中方去布鲁塞尔面谈。更有意思的是,欧元区刚交出 17 个月新高的 PMI 数据,德国和法国却一个涨得欢、一个跌得惨。 得先说说前阵子欧盟那股 “硬气” 是怎么来的。导火索是中国今年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尤其是对稀土磁铁相关产品的限制,直接戳中了欧盟的痛处。 稀土这东西可不是普通材料,从手机芯片到新能源汽车电池,再到导弹制导系统,全离不开它,而欧盟 80% 的稀土进口都依赖中国,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产能中更是占了 80% 以上的份额。 10 月 23 号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放话,说中国再不松口,欧盟就得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个 “核选项”,德国也跟着附和,摆出一副要打贸易战的架势。 那个《反胁迫工具法案》听起来挺吓人,号称能加关税、限投资、停政府采购,甚至断资金支持,可实际上这法案去年年底才上线,从来没真正用过,定义还特别模糊,更像是个用来造势的 “纸老虎”。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一边喊着报复,一边还在给自家 “挖坑”。荷兰刚强行接管了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又扣押知识产权,德国、法国也在琢磨对欧洲的中企搞更严的监管,要求技术转让不说,还强制要用欧盟的商品和劳动力。 这波操作刚闹起来,欧盟内部先慌了 —— 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宝马私下急得不行,生产线缺了稀土就得减产,巴斯夫这样的化工企业也离不开亚洲供应链;匈牙利、希腊更是直接反对,毕竟匈牙利靠中欧合作拿了不少基建投资,希腊港口也离不开中国设备,谁也不想真跟中国闹僵。 真正让欧盟 “变脸” 的,还是自家产业快扛不住的现实压力。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后,欧盟新能源汽车价格已经涨了 15%,要是真断供,整个汽车工业都可能出现大范围生产中断。 他们也想过找替代来源,比如跟加拿大、智利、格陵兰合作,甚至推了个 RESourceEU 计划搞回收,但这些都远水解不了近渴 —— 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要 2028 年才能投产,格陵兰因为环保问题开采受阻,回收技术也还不成熟。 反观中国,虽然加强了管制,但合规企业的获批率还保持在 85%,不是真的 “封门”,只是要保护战略资源,避免低价流失和环境破坏,这本来就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所以到了 27 号,欧盟态度彻底软了下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公开说,当天的首轮视频会议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还特意夸中方代表团 “水平很高,技术精湛”。 这夸人的背后,其实是欧盟想求中国松口 —— 知情人士透露,他们不光想谈稀土,还盼着中方允许芯片临时出口,生怕汽车工业撑不下去。 毕竟中欧经贸关系根本拆不开,2024 年中欧货物贸易额就有 7320 亿欧元,中国是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的重要市场,真要是启动所谓的 “反胁迫” 措施,欧盟自己的损失只会更大。 更别提欧盟现在还得应付美国的压力。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发动贸易战,要对汽车等商品加征 25% 关税,还在政治上干涉欧洲内政,支持极右翼政党,这让欧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本来就自绝于俄罗斯能源,现在再跟中国闹掰,等于把自己的经济后路全堵死了。西班牙外长都坦言,“欧洲的对华政策必须自己做决定”,不能盲目跟在美国后面。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让欧盟根本没底气真跟中国对抗,之前的硬气表态更像是给自己壮胆的政治表演。 从喊着报复到赶着见面,欧盟这波 “变脸” 其实藏着最实在的利益算计。30 号布鲁塞尔的会谈,本质上是欧盟想通过谈判解决供应链危机,毕竟中国手里的稀土牌太关键,而他们自己的产业短板短期内补不上。 说到底,在全球化的产业链里,对抗从来不是出路,合作才是互利共赢的正道,这大概就是欧盟急着转态度的根本原因。 信源:中华网

